Page 16 - 内文
P. 16
010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ꨁ
时,居民在泛洋河挖得“泛海舟”一艘,“规模甚异” 。民国《杭州府志》
ꨂ
也称:临平湖和槎渎“六朝以前,江海贯输于此” 。
正因为临平湖和槎渎处在江南运河南段航线江河连接的交通节点上,因而
早在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265—290),民间就盛传:“占者谓:临平湖塞,
ꨃ
天下乱;湖开,天下平。则临平湖又杭州王气所关也。” 虽然民间传说将临
平湖的淤塞与畅流上升到攸关帝王之气的高度,不免有迷信和虚妄色彩,但至
少透露出临平湖具备战略性交通要塞的地位。
以上史料足以说明,秦汉六朝时期,皋亭山人处在从陵水江—临平湖—御
息湖—槎渎—西湖—钱塘江的交通干道上,而皋亭山麓的湖泊既是这条水道的
补充水源,又有古代货物流转的码头港口。他们早就以舟船往来于这条水道,
甚至通江达海,自然融入这一时期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路网中。
据日本学者研究,秦汉之际,因战乱和天灾人祸等原因,部分南方部族不
得不背井离乡,浮海东渡日本,成为阵容强大的“渡来人”或“归化人”。他
们在那里建立了日本最早的部落国家,带去了当时中国先进的农耕、养蚕、水
稻、纺织、冶金等生产技术,促进了北九州、本州西部一带文化和生产技术的
发展。
三国时代的杭州属于孙吴政权治下,因吴国地濒东海,拥有多个优良海
港,海外交通领先于魏、蜀。晋室南迁,江南遂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直至南
北朝时期,钱唐由县改郡,海外交通顺畅。其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
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及亶洲(可能为今日本),以及遣使
朱应、康泰赴南海诸国进行考察,这两件大事充分说明吴国政权很注重航海
业。史载,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百济、高句丽
(今朝鲜半岛)、倭国(今日本)先后派遣使者到吴国朝贡,便是吴国官方海
ꨁ〔清〕魏标:《湖墅小志》卷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印本。
ꨂ民国《杭州府志》卷二四《山水五》,影印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4年,第631页。
ꨃ〔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巻二一《委巷丛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