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内文
P. 123
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及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 117
其誓,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其拘绊而去。数日,
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龁。父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白
之。父曰:“誓于人,不誓于马。安有配人而偶非类乎?能脱我于
难,功亦大矣。所誓之言,不可行也。”马愈跑,父怒,射杀之,曝
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皮复栖于
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衣被于人间。父母悔
恨,念之不已。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自天而
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
任,长生于天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
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化,塑女子
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ꨁ
以上二说由来已久,基本情况是“中原说”远盛于“四川说”。而给“中
原说”更添一把火的还有一事:1926年,李济先生在距今约5300年前后的山西
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半个切口平直的小茧壳——1928年经美
国Smith-Sonion学院鉴定,确是蚕的茧。于是,原发掘报告中充满喜悦地宣告:
“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茧埋藏的位置差
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搅的痕迹;
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据本地的传说,这一
带的丝织业是很古的。”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轰动。由于该蚕茧偏小,故有人
认为这是野蚕的茧,也有人认为“即后来常见的三眠蚕,其茧较小的原因,可
能是在地下保存了几千年,引起了严重收缩的缘故”,还有坚持怀疑是后来混
入的。李济谨慎而又有见地地说:“假如我们根据这个性质未十分定的一个孤
证来推定中国新石器时代蚕业的存在,我们就未免近于‘妄’了。但是我们也
要知道:这个发现替我们辟了一条关于在中国北部史前研究的新途径。中国有
ꨁ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39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