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内文
P. 127

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及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                    121



               论”,因为只要按考古发现的时序排列,就可轻易破了“二中心论”。现就笔
               者所搜集到的与丝绸有关的史前考古发现,地分南北,时按早晚,梳理如下:


                   (一)南方地区


                   1.在8000年前后的萧山跨湖桥遗址中,2001年出土有陶纺(线)轮、骨
               匕、骨针等纺织工具,及编织工艺与今完全一样的苇编器等,可以证明其时编

               织业已相当发达。而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应该是30多件“陶线轮”,其形若圆

               扣状,周边有凹槽,故断面呈“工”字形。这些“陶线轮”的直径一般在1.4—
               2厘米之间,高度在0.4厘米左右,其形状大小,极似高度减半的今缝纫机小线
               轮。不同的是,“陶线轮”的凹槽不是很深,且中间没有轴孔,而是中薄边

               厚,圆面呈较深的弧度中凹状,这显然是一种原始的“对夹型转轴”线轮,显

               示出轴轮还未发明轴孔时的较原始状态,可视为轴轮之祖。
                   非常重要且令人振奋的是,在标本T0411⑧A:145的“陶线轮”上,还发

               现有缠绕于凹槽间的纤维质线圈残迹,也正因为有此发现,才将这类器物定名
               为“陶线轮”。类似的“陶线轮”在河姆渡遗址中也曾出土过,所不同处是中

               间已有轴孔,纺织学家王若愚先生鉴定后认为,这是一种与捻丝十分有关的绢
               纺纺锭。其形状大小,均与后世手摇的锭盘相仿,经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基本

               上肯定是手摇纺车的零件。故由此推测河姆渡文化时期,不仅有了平纹组织的
               纱罗,而且有可能已出现有较高捻度的更富有弹性、更轻盈的绉纱“縠”一类

                        ꨁ
               的织物。 以此类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线轮”,应该也是“绢纺
               纺锭”类器物了,但十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纤维质线未作测定,故不知其

               到底是什么。为了进一步探明,笔者根据《跨湖桥》书中“纤维质线头特写

               照片”作了测算,该“纤维质线”粗约0.3毫米,仔细观察,还隐然有“S”捻
               向,线头断端呈丝毛状。从这样的细度等状况及联系“陶线轮”的考证,综合

               分析后,笔者推测:这些“纤维质线”应该正是丝线,因而推定“陶线轮”就



               ꨁ王晓:《建国以来我国古代纺织机具的发现与研究》,载《中原文物》1989年第3期。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