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3 - 内文
P. 373
开拓|古太湖遗迹梅家荡 361
被杀后,他的后人便散居天下各处,并改姓闻人。在吴越王朝中,
有个身职从事(即汉时的刺史属吏,后改为参军)的官员名叫闻人
珪(祖籍开封,居杭州已三代),他办事干练,屡屡有功于朝廷,
后累官至御史中丞兼国子监祭酒。后周显德四年(957),也就是
在吴越国开国50年后,闻人珪的儿子闻人新从钱塘(今杭州)迁
居秀水(今秀洲区)北部的一个巨浸(大的湖泊)旁居住下来。闻
人新不爱做官好藏古书,家中藏书数以万计。闻人新的儿子闻人泰
自幼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官至大理寺评事。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闻人泰的族亲闻人侃中了进士;天禧三年(1019),闻
人泰的长子闻人建(字端木)也进士及第,“历道、婺两州推官,
迁著作郎、骑都尉,监秀州都盐仓,转秘书丞,以子安寿贵,加
赠工部尚书”。自此,“闻人氏奕世簪缨不绝,江右称望族”。
于是,闻人家族的名望便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他们住所旁侧的那
个无名巨浸便被冠以了“闻湖”“闻家湖”(今秀洲区王江泾镇
梅家荡)之名。后来,尽管闻人氏已西迁,但闻湖之名还一直被
保留着。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佥事沈谧、太守(东昌府)盛
周(均为王江泾人)在湖中“十亩宫”的税暑亭遗址上建构闻湖
书院,祀王阳明先生于其中,一起讲学阐理,并与当时名人钱德
洪、王畿、唐枢诸人往复切磋,学者翕然向风。由于学士、生徒
坛会盛结,人人都说有文明之象,因此,“闻湖”又被冠以了
“文湖”之雅誉。至于闻湖书院没落于何时,目前尚无法考证,
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需要穿插一下:闻湖书院内有王文成(阳
明)祠,相传湖中有金链珠蚌,中秋之夜光浮水面,在书院可清
晰看到,因此文人骚客留墨颇多。书院原有遗址在,俗呼“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