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8 - 内文
P. 378

366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

              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
              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唯此镇处最盛。”商贸的繁盛,

              很快让王江泾镇跻身为与新塍、陡门、濮院相并肩的“秀水县四大
              镇”之一。自此,荣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王江泾镇响彻

              天下。
                  那么,从明代起到民国初期王江泾集镇的具体格局是怎样

              的呢?
                  据清末民初学者唐佩金编纂的《闻川志稿》(前身为《闻湖志

              稿》)记载,王江泾集镇区域,南北两里半,东西三里,跨秀水、

              吴江两县境,7个圩头——大中圩、小中圩、东北结字圩、西北结
              字圩、糟字圩、糠字圩、厌字圩;街址——商贸区域,南北一里

              半,东西屈曲三里;商贸集中区域,东起闻店桥,沿市河北岸向西
              延伸至济阳桥北堍西侧,再折向北沿市河两岸延伸至后市河,又沿

              后市河两岸向东延伸至运河、向西延伸至太平桥西。
                  由于集镇东濒运河,西临雁湖(即雁荡),所以号称“控引漕

              河,吐纳雁荡”(《闻川志稿》,下同);又因集镇界于江、浙
              两省之间,“地当孔道,自来兵事必争”,“镇当要冲,阛阓殷

              阗”,因此,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二十六日,盘踞在川沙(今上海

              浦东新区一带)、柘林(今上海奉贤区一带)的倭寇窜至王江泾,
              大肆掳掠,且用一把大火几将整个集镇置于烈焰之中,一里街更是

              面目全非。此后,镇上居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才恢复了一里街的
              面貌和商贸。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军在镇上发生了激战,一把大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