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1 - 内文
P. 381
开拓|洛浦草堂 369
也。余即移居镇西之渔家汇,得寸余之地,筑室而居焉。”可见当
时的情形是,元朝末年,朝局动荡,允中在武林做官,看到战乱不
断,觉得前途未卜,就选择放弃官职,携家眷顺着河流寻隐居之
所。来到新塍镇,见人情朴实,草木蕃盛,且虽然在乱世之中,当
地百姓还是循规蹈矩,读书种地,这不是世外桃源吗?
邵允中就这样定居下来,开枝散叶,这一带姓邵的人也就多了
起来。问起额头光亮的大叔,这里姓邵的人可多?大叔说,他就姓
邵,这里几个小队大部分人是姓邵的。一人来此,开枝散叶,几百
年后,附近几个村子都是他的后人,感叹生命的繁衍在时间的作用
下,如此之强。
从桥上往西望去,河道有一个三岔口,想必是镇志上记载的
“水分二道,一通武林、一通吴兴”之处了。大叔说,新塍方向来
的河流,到这里分为两个枝杈,一个通往铜锣、湖州方向,叫严墓
塘,一个通往乌镇、杭州方向,叫乌镇塘。这就错不了了。邵允中
应该是从乌镇、杭州方向的乌镇塘过来的。来时,他带了小儿子。
允中有三个儿子,长子信夫、二子信常皆留在姚江,守祖基坟茔。
小儿子名叫缙一,随父亲来到新塍,种地读书。除二子外,允中还
有弟兄八人,因为战乱,散处各地。虽然相隔数百里,但感情并不
疏远,心中眷念,常以书信问候。
再往前,寻和丰桥。车子沿荒草路拐过一个村子,墙上贴有牌
子“屠家弄”。思忖和丰桥一定就在附近。地图上说,此处有三个
村庄:渔家汇、屠家弄和火炉汇。果然,在屠家弄的前面看到一座
水泥石桥,两个桥墩均是磨好的方正石块。向村人打听,这桥正是
和丰桥。该桥始建于何时,未见记载。但民国朱仿枚的《新塍镇
志》上记载有乾隆二年(1737)重修此桥。当时有一个叫潘廷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