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09

神性的光芒


              米,直接开凿于基岩上。与瑶山不同的是,围沟内还发现了三个东西向的坑,具
              体功用尚不清楚。发掘时也无法判定汇观山土台的顶部有没有经过人为加高,如
              果要做出三重土色,那就一定需要人工抬升并铺上不同土色的材料。如果这些堆
              土足够高,那么其废弃后作为墓地,一些埋藏较浅的墓葬确实会随着人工堆土的

              破坏而消失。换句话说,汇观山原本可能并不只是这区区4座墓。
                  现在看到的4座墓均分布在祭坛的西南部,打破了祭坛,其中4号墓还打破了
              祭坛的灰土框。从随葬品来看,M1、M2的年代与反山、瑶山接近,M3、M4的年
              代略晚,证明修筑祭坛的年代应与瑶山相近。在相距只有7公里的范围内,修筑
              两座性质相同的祭坛,而且废弃后还都成了墓地,既说明了这种祭坛的重要性和
              高规格,也再一次向我们提出了疑问:这种祭坛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精心
              设计与修建后,又轻易地废弃了?
                  刘斌先生经过两年多的观测和思考,提出过一种推论,认为瑶山和汇观山祭
              坛就是利用回字形的四根角线来观测天象并进行纪年授时的,还可能用来观测天
                           [1]
              体的运行规律 。这个推论固然需要新的考古资料来验证,但是从中美洲玛雅文
              化的祭祀遗迹来看,敬神与天文观象并不矛盾,两者有可能同是祭司的职责。
                  另外,汇观山出土了多件玉璧,这似乎暗示我们瑶山未发现玉璧的现象,可
              能与祭坛无关,与祭祀的限定无关。但两处祭坛会不会有功能上的差异呢?如果
              将高台、方形、围沟作为祭坛的三要素,那么台面大小、台面的数重颜色差异,
              是否可构成祭坛的不同具体内涵?比如分别祭天、祭地,或者用来观察天象、测
              年及季节变化。两处祭坛分别属于两大显贵家族也未可知。

                  1996—199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对瑶山遗址进行自上而下的
              全面揭露,发掘表明整个瑶山都经过了人工修整,1987年所揭露的只是祭坛的顶
                                                                            [2]
              部,其基础部分呈阶梯状由上而下扩大,局部尚存护坡的卵石遗迹 。这一结果
              又反过来印证了汇观山祭坛的主体结构,说明良渚时期的大型祭坛总体上是修造
              成方形覆斗状的。
                  如果说瑶山祭坛和汇观山祭坛属于依山式,那么良渚遗址群中还存在着另一
              种平地起建的土筑祭坛。这样的祭坛在1991年卢村遗址的发掘中已有发现。它以
              纯净的黄土堆筑,基本呈长方形覆斗状,经过一次堆扩,后期土台的顶面以灰



              [1]  刘斌:《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观象测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纪念良渚遗址发现
              7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遗址1996—1998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2001年12
              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


                                                                                      99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