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1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一下子全都呈现了出来,以至于我们一度眼花缭乱,一时难以消化。
                  在一片目不暇接的纹饰图案中,人们最关注的自然是最精细完整的神人兽面
              纹。这种完整形态的图案在反山墓地一共发现了20个,并且全都出自12号大墓。
              其中98号“琮王”上有8个,100号“钺王”上2个,87号柱形器上6个,91号及

              104号端饰各2个。因此光凭这一点,反山12号墓就绝非寻常。牟永抗先生最先对
              这一纹样进行了仔细研读,他认为上端浅浮雕的弓形部分是羽冠,羽冠中部的倒
              梯形为人脸,脸框内有圆圈眼、蒜形鼻和露牙嘴。中部的浅浮雕是兽面,由一对
              椭圆形巨目、工形鼻和獠牙阔嘴构成。羽冠下的细阴线表现了平伸内折的双臂,
              十指直张,拇指上翘。兽面下的细阴线体现的则是蹲伏的兽爪。牟先生最终将这
              个图形视为人形和兽面复合的图像,将它解释为“一位头戴羽冠的英俊战神,其
              胸腹部位隐藏在兽面盾之后,作冲击前跳跃动作”。进一步的抽象表述是:既可
                                                                                  [1]
              认作在兽面的表象里包含着人形的精灵,也可认作兽的精灵已具人的形状 。与
              此同时,牟先生还发现,从非常繁缛的整体图形到极简略的象征性图案,有一个

              基本完整的发展序列,最先被省去的是细阴线的双臂和浅浮雕兽面阔嘴的獠牙,
              接着是神人及羽冠,然后是细阴线的利爪,再是兽面的简化。这种变化的轨迹在
              玉琮上看得最为清楚,他指出:“在所有良渚文化玉器上,自始至终能够比较完
              整地反映这种序列的,只有玉琮一种。显示了良渚玉琮和神人兽面像之间,存在
                                   [2]
              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玉琮图形的简省过程中,羽冠被简化为两束弦纹,
              这是牟先生对玉器纹饰解读的一大贡献。
                  牟永抗先生的观点对良渚玉器纹饰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吸引了一大批

              学者来探讨这一被视为良渚玉器母题的纹饰。不过很多学者倾向于将这一图案视
              为上下两个个体,上部为人形的神,由浅浮雕的人面羽冠和细阴线的双臂组成;
              下部则为兽形的怪物,由浅浮雕的兽面和细阴线的利爪构成,表现的是神人驾驭
              怪兽,用怪兽的狰狞来体现神人的威力,正如道教中仙人与坐骑的关系。牟永抗
              先生后来对神人兽面图像也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它是人形化的太阳神,以往识作
                                                                                    [3]
              羽毛的线条应该是太阳的光芒,其下半幅画面是驮着太阳神的瑞兽及其前肢 。
              这样,将神人兽面图像分解为神与兽两部分基本达成了共识。



              [1]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年。
              [2]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
              [3]牟永抗:《反山、瑶山发掘研究》,油印本,1995年;牟永抗:《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
              古学观察》,台湾《故宫学术季刊》第12卷第4期,1995年。


              102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