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40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理想结果,仅采得石器2件。就这样从上午9时至下午5时,试掘获得石器6件,加
              上在旁边采集和前一日搜寻所得,共有16件石器,另有印纹陶片3块。
                  古荡的试掘看似收获不大,其意义却非同寻常。首先,何遂及卫聚贤从杭州
              购得的石器得到了出土地确认,而公墓建设中征集到的石器,也得到了考古证

              实。收罗和考古挖掘获得的石器数量达到50多件,并且石器种类十分丰富,基本
              反映了良渚时期的石器器种。其次,古荡试掘对良渚地区的考古工作产生了直接
              的推动作用,施昕更对良渚地区的考古调查与试掘,正是由古荡试掘所激发。
                  不久,卫聚贤、胡行之等编撰的《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探报告》出
              版,卫聚贤在书中将古荡遗址推测为石器加工厂,理由是:
                  1.  古荡出土的石器中有石钺钻孔留下的钻芯,这应是无用之物,不可能从
              别处搬来。
                  2.  古荡石器中有石器半成品,有的穿孔未成,有的刃部未成。
                  3.  所得的石器刃均利,无使用痕迹,除作殉葬解,当以制造工厂为宜。

                  4.  大部分石器的石料非杭州附近所产,当从各地运来石料做成。
                  5.  据公墓工人称,石器共有数千件,因其无用才埋于土中。以数十丈见方
              之地,而有大量石器,非工厂不得其解。
                  卫氏进一步认为,如古荡为制造石器的工厂,则杭县第二区(即良渚地区)
              发现的石器当从古荡运去,那么杭县第二区也有发掘的必要了。
                  从试掘的情况来看,古荡遗址的古文化堆积显然已遭到后世的严重破坏,
              这一点在解放初对老和山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1953年为配合浙大校舍建

              设,浙江省文管会(后改为浙江省文物局)委派华东文物工作队前往老和山进行
              考古发掘。发掘探明,第一公墓以北尚存厚约1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共出
              土斧、锛、凿、刀、钺、镞、杵、纺轮、网坠、砺石、装饰品等各类石器200多
              件,另有300多块陶片。而第一公墓以南则已是遗址边缘,基本为历代丧葬地,
              从汉代历六朝、宋代、明清直至现代,各种墓葬的叠压和打破情况非常严重。发
              掘者分析当时人们居住的中心大致在遗址北区的偏北部分,这部分文化堆积较
                                                                                [1]
              厚,包含的遗物和红烧土块也较多,而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也特别丰富 。这样
              看来卫聚贤将古荡发现的石器归结为石器加工厂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认为良渚
              地区的石器从古荡输入则完全是受时代局限了。当后人揭开良渚地区极其丰富的

              古文化面纱之后,人们的认识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蒋缵初:《杭州老和山遗址1953年第一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30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