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42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早就有玉器、石器和黑陶出土,但
因不知年月,全凭质地和造型区别
对待:玉器已久为世人所珍,有人收
购有人倒卖;石器与黑陶则被视作贱
物,随得随弃。1936年5月31日,施
昕更参加古荡试掘,当他发现亲手挖
出的东西竟然和家乡司空见惯的东西
差不多时,一种想立即获得良渚石器
的冲动油然而生。第二天即6月1日,
他便匆忙赶回家乡收集石器。这次他
收获了铲、戈、镰、镞、凿、砺石等
石器。因为石器中有的精致,有的粗
朴,他认为应有先后之别,不能一
概而论。于是想到要用较科学的方
式——利用河岸池底来观察地层的剖
面,了解玉器和石器分布及蕴藏的情
《良渚石器与黑陶》
形——来探讨这个问题。7月他再赴良
渚,经过多日的分区搜寻,他自认为对石器的分布有了大致的了解。11月他又回
家乡考察,在棋盘坟附近一个已被吸干的狭长形池底,发现了一两片乌黑发亮的
黑陶。当时他并不在意,及至回杭后翻阅《城子崖》报告,恍然觉得两地的黑陶
非常相似,并且良渚的黑陶应与石器相伴共存。兴奋之余他在12月两次赴良渚试
掘。第一次试掘从12月1日至10日,获陶片百余件,以豆把居多。第二次试掘从
12月26日至30日,所获的黑陶种类增加很多,且有较完整的陶尊、陶鼎,还有刻
划纹饰或符号的黑陶。这两次试掘都在棋盘坟附近的池塘里,施氏觉得,两次试
[1]
掘使湮没不彰的浙江古代文化,获得了重要的物证 。
施昕更将这些调查和试掘资料写成《杭县第二区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
于1937年4月首先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古代文化》周刊发表,随后又在6月出
[2]
版的《江苏研究》和7月出版的《吴越文化论丛》刊载 。
1937年3月8日至20日,施昕更回故乡进行第三次试掘,这次考察的范围较
[1]施昕更:《杭县第二区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吴越文化论丛》,江苏研究社,1937年7月。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室:《文献目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
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