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44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化初步报告”为副标题交付出版社刊
                                                    印之际,“七七事变”爆发,不久杭
                                                    州沦陷,《良渚》报告的印刷被迫中
                                                    断。此后施昕更带着退回的书稿四处

                                                    奔波,一度投笔从戎,在温州瑞安县
                                                    任抗日自卫会秘书。几经周折,《良
                                                    渚》书稿终于在1938年8月,由上海的
                                                    中国科学公司印刷出版,从而为我们
                                                    留下了这份珍贵的考古资料。不幸的
                                                    是,次年5月,年仅28岁的施昕更便悄
                                                    然病逝。一个风华正茂的考古先锋,
                                                    随着他亲手挖出的古物因战乱被损
                                                    毁,他在考古学上迈出的脚步,就这

                                                    样被永远地定格了。
              施昕更《良渚》                                    掐指算来,从1936年5月至翌年3
                                                    月,施昕更在其家乡良渚镇及附近的
              瓶窑镇共进行了3次调查和3次试掘,先后发现了棋盘坟、茅庵里、荀山、钟家村
                         [1]
              等12处遗址 。施昕更将这批野外资料写成《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
              初步报告》一书,由此成为关于良渚文化遗址的第一部发掘报告,同时也让良渚
                                                           [2]
              这个美丽的名字早早地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施昕更在这
              部报告中没有像古荡报告中那样采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定性,这可能和西
              湖博物馆历史文化部主任胡行之与卫聚贤关于江南地区有无新石器时代的争论
                  [3]
              有关 。但是施先生在文中还是表达了他的观点,即“浙江古代已孕育很早的文
                                                           [4]
              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这是无可疑的了”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本书仍


              [1]施昕更在《良渚》报告中列举的12处遗址为横圩里、棋盘坟、茅庵前、朱村兜、荀山前后、许
              家兜、近山、横村塘、大雄乡、钟家村、金家弄、后湖村及宋村(实为两处)。经考证,除近山、
              横村塘、大雄乡3处不能确定为良渚遗址外,其余均为良渚遗址。
              [2]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3]蒋卫东:《良渚文化玉器发现与研究的心路历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
              科学出版社,2006年。
              [4]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34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