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钱塘江医药
P. 48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传讹也。”(《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论》)他奠定了《伤寒论》六经研究中
              的气化学说,提出“学者当于大论之中五运六气承之,伤寒之义思过半矣”,认
              为不懂五运六气就谈不上治《伤寒论》。他认为“明乎伤寒之道,千般病难,不
              出于范围焉。故医学入门,当从伤寒始,先难其所难,而后易其所易”(《侣山

              堂类辩·医学入门》)。他还提出了《伤寒论》以护养胃气为重要法则,对后学
              启发很大。志聪研究《伤寒论》历时二十余年,著作曾三易其稿。初稿为《伤寒
              论宗印》,二稿为《伤寒论纲目》,三稿为《伤寒论集注》。《集注》是他研究
              《伤寒论》的最终结晶,也是钱塘医派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最大。仲学辂评介
              说:“凡阴阳气血之生死出入,脏腑经络之交会贯通,无不了如指掌矣。隐庵之
              功,岂在仲景之下欤?”
                  志聪仿效老师之颐,在侣山堂论医讲学,其盛况比之颐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王琦称“盖其时,卢君晋公,以禅理参证医理,治奇疾辄效,名动一时。张君
              隐庵继之而起,名与相埒,构‘侣山堂’,招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讲论其中,

              参考经论之同异,而辨其是非。于是,谈轩岐之学者,咸向往于两君之门,称极
              盛焉”(《侣山堂类辩·跋》)。志聪对医理的探究辨别极为重视,他认为“辩
              之而使后世知其同,既知其所以异矣;知其异,既知其所以同矣;知其同不为
              异,异不为同,既知其所以同,所以异矣,无事辩矣”。康熙九年(1670),志
              聪在其60岁花甲年之际,将其与学友同道及门生弟子在侣山堂探讨医理、讲论方
              药、钻研学术的内容,以医论、医话的体例撰成了《侣山堂类辩》一书。是书分
              二卷,上卷论医,下卷论药。全书内容广泛,举凡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四诊八

              纲、病因症治、方剂本草、遣方用药无不涉及,且议论允当,说理透彻,条分缕
              析,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引人入胜,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学极有价值的读本。
                  侣山堂本是张志聪的寓所和诊所之地。张氏在《侣山堂类辨·序》中说“余
              家胥山(杭州吴山之别称)之阴,峨嵋之麓(吴山西北有山脉古称峨眉山)。由
              于侣山堂后来成为张志聪行医讲学和钱塘医派活动的主要场所,侣山堂的遗址当
              在今杭州市吴山西北山脚,其建筑在乾隆年间己毁于兵燹。志聪在“侣山堂”
              论医讲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而且首创了集体探究,合力注释阐述之先
              河,用5年时间编撰的《黄帝内经集注》是影响颇大的《内经》全注本,其注解
              屡出新见,对后世启迪很大。其领衔编撰的《伤寒论集注》后由高世栻完成,是

              清代研究《伤寒论》的力作。故其声望实在两位老师之上。
                  张锡驹,字令韶,钱塘人。生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卒年不详。但从
              其完成《伤寒直解》已是1712年计算,卒年当在花甲之后。锡驹与志聪同乡又同


              36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