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钱塘江医药
P. 53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为医薮。”这些成就靠的是医家们的认真和勤奋,在这方面“钱塘医派”的医家
              们并不逊色于他人。如卢之颐就是刻苦尚学的典型代表,他曾经在父亲的催促下
              编写了《金匮要略摸象》,夜以继日地写作以致右眼失明。但因仓促写就,甚觉
              不满,竟付之一炬。其后又用5年的时间撰写了30万字的《伤寒论疏钞金錍》,

              积劳成疾又致左眼发花,最终导致双目失明,但仍然治学不已,以口授婿记的方
              式,用5年时间写成了《摩索金匮》。此外像张卿子也是位上至岐鹊,下及各家
              的饱学之士。张志聪同样也是位“耋期未尝倦于学”的博学名家。然而,我们将
              着重要从方法论角度全面探讨“钱塘医派”治学方法的过人之处,这可归结五个
              方面:
                  其一,医经为本、理医相参。“钱塘医派”既看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著名的
              医家上述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医学经典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他们几乎都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如卢之颐有《伤寒论疏钞金 》,张卿
              子有《伤寒论集解》,张志聪有《伤寒论集注》,张锡驹有《伤寒论直解》,高

              世栻有《伤寒集解》。尤其是张志聪对于《伤寒论》的痴迷可以说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曾三易其稿,先著《伤寒论集注》,然后撰写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我们认为“钱塘医派”研究医学经典的思路有别于前人,其特点是研经注重
              临床,理论结合实践,可谓是“钱塘医派”治学的大纲。而且他们研究医经往往
              都从阐释《伤寒论》入手,重在研究临床的实际。这既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往往能
              成为治病的高手,象张卿子那样,由于医术之精而改名。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他

              们的著作都能如此切合实际,尤其是张志聪更是深入浅出,说理精细。
                  清朝以前的医家们在从事医学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势单力孤,常常凭借匹夫之
              勇,耗费大量的人生时光而艰难独行。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医学研究的
              不断深入,运用这样的治学方法是很难超越前人的。在这个问题上,宋明理学聚
              众讲学的形式为“钱塘医派”提供了治学研经的新途径。
                  “钱塘医派”中开此先河的是卢之颐,他为完成父亲《本草纲目博议》而
              编撰《本草乘雅半偈》的数年内,经常邀集地方名医在家中研讨医学,并受大家
              推荐,讲解仲景学说与《内经》。一时间其善讲医经的声名鹊起,慕名者接踵而
              至,连已经拜在张遂卿子门下的张志聪也时时前往听讲,耳闻目睹,张志聪医

              学大进。于是继之而起,在自家诊所“侣山堂”开讲医学,并扩大规模,广聚同
              学,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侣山堂从学及研经者常有数十人之多,有的学员一
              学就是10年,如后来传志聪衣钵的高世栻。


                                                                                      41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