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钱塘江医药
P. 74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年,笔者注),先生聚门第子于侣山讲堂,讲学论道,四载有余。”这也就是
              说,高世栻主持侣山堂教学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至于以后的情况,目前
              尚未查阅到有关的史料。为什么未能再办下去?可能主要是高世栻去世后缺乏后
              继者,也可能经济拮据,志聪后人家道不如以前殷实,世栻门人中缺少鼎力资助

              或热心于办学者。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推测。更为可惜的是,我国中医教育史上
              第一座论医讲学的“侣山堂”,竟毁于乾隆年间兵燹之中,钱塘医派聚众讲学的
              事业可能因此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直至清光绪年间,才有仲学辂在杭州开办
              杭垣医局,继承侣山堂集医疗、讲学与研经于一体的办学特色,传先师之学于后
              世。杭垣医局虽然学员也常有十多人,但其规模与声势已不及侣山堂,毕竟是
              “落日的余晖”。
                  钱塘医派聚众讲学具有以下特色:
                  其一,学员并非初学医者,大多为当时已出道多年的医家与世医弟子,许多
              颇有医名,如张志聪、高世栻。按照现行中医教育制度的说法,那就不是大专与

              本科教育,而是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班,抑或是高级研讨班。为此,讲学
              起点高,教师必是贯通古今民、功底深厚与医术精湛者;学员要求高,出去后必
              为医术更精与临床水平更高者。
                  其二,教学形式多样,既有讲授,更多讨论与辨析,学习气氛热烈、活跃,
              老师并非一人,凡学有所长者均可讲学。如在侣山堂主讲的除张志聪外,还邀请
              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类似当今的外聘教师。这就充分利用
              了外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员学术兼收并蓄,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其三,既强调经典医籍与医学理论的研究,更注重临床实际与各种病症的

              剖析。传载钱塘医派讲学内容的两本教材,无论是《侣山堂类辩》或《医学真
              传》,无不理论联系实际。均结合当时临床的主要病症,详解基础理论,阐明辨
              证施治,并力排只阅方书、不明经论的时弊。
                  其四,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张志聪、高世栻先后主持侣山堂讲学数十年,
              仲学辂办杭垣医局讲学20多年,在钱塘医派创办的这两处讲学之地得到培养的
              学员有案可稽者就有40—50人,而名不见经传者恐怕更多。这些学员大多学有所
              成,医术大进,诚如高世栻弟子所云“群弟子先后进问,道渐以明,医渐以备”
              (《医学真传·卷首语》)。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名医者,这些名医又无不著作等

              身,成果累累。据有关书目统计,钱塘医派成员所撰著述近百种。特别引人注目
              的是,其中多种重要的医著是钱塘医派集体研究的成果。
                  ②  开创民间集体研究医经及编注的新例


              62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