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钱塘江医药
P. 75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对经典医著的研究整理,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明代,马莳对《灵
              枢》、《素问》合注发微,张景岳分类编次《内经》成《类经》,卢复辑复《神
              农本草经》。在《伤寒论》研究上,开始出现了方有执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
              与钱塘医派开山祖张遂辰为代表的“维护旧论”说。

                  由上可见,清初以前历代对经典医著的整理研究在组织形式上大致有两种
              类型,一是由政府组织若干医家开展整理,二是医家们的个人行为。而钱塘医派
              对经典医籍的整理研究,既开创了民间集体研究的先例,又发端了集体撰注的新
              著述形式。如卢之颐在其父《本草纲目博议》基础上编撰《本草乘雅半偈》18年
              中,常借聚众论医讲学之际,倾听大家的意见,并对中肯之论无不采纳。钱塘医
              派成员中对经典医籍研究致力最深者当系张志聪,他对《灵枢》、《素问》、
              《本草经》、《伤寒论》等典籍均有独到阐释。然而,他的著述中凡对后世影响
              深远者如《内经集注》、《伤寒论集注》无—不是在讲学之中与同学及门弟共同
              参论探求而成。钱塘医派的另外两本代表作,即张志聪的《侣山堂类辩》和高世

              栻的《医学真传》,其实也是集体研究探讨而成的佳作。这两本书记录了张氏、
              高氏在侣山堂的讲学内容,书中虽然多为他们的阐述,但也不乏他人的议论。
                  钱塘医派在医学经典研究中独辟蹊径,首开集体探讨分析与编注之风,这在
              文人相倾与医学秘不外传风气颇盛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其思想已有了近代
              科学研究意识。由于广开言路,集思广路,其研究成果倾注了师生同门弟子的智
              慧,其研究水平自然就高过了历代。上述几种医著,在当时乃至近、现代,都是
              中医学著作中的佼佼者,至今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指导作用。他们对中医经典

              孜孜不倦的共同探讨,无疑也启迪了后世医家,形成了清末民初杭州医家们互相
              切磋的风气。
                  ③  极善疑难病症的诊治
                  我国古代医学家有的精于医疗,不善著述;有的擅长著述,但医术不精。至
              于历代医学流派,能集临床、著述与讲学于一体者甚为鲜见,而三方面均有造诣
              者惟独钱塘医派。钱塘医派的成员大多为临床医家,而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无不
              医术高超,个个善治疑难病症。
                  张遂辰以善治伤寒而名闻四方,各地求诊者无数,门庭若市。以致后人称他
              的住处为“张卿子巷”(今杭州市横河桥附近的蒲昌巷),可见他当时的诊疗业

              务非常繁忙。
                  卢之颐业医几十年,至晚年虽双目俱朦,仍诊疗不断,并口授子婿记录已
              得。《侣山堂类辩》“跋”称:“盖其时卢君晋公治疗奇疾辄效,名动一时。”


                                                                                      63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