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钱塘江医药
P. 73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学术,各成一说,各树一帜,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
                  官府办学始于五代十国的刘宋王朝及北魏,盛于隋唐,唐政府建立了中央与
              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规模很大。宋代的医学教育既重视医学典籍的教学,又
              注意传授临床技术,并且重视实习训练。元明至清初,医学教育虽然依照两宋旧

              制,但各方面均不如前朝,衰退之势已经出现。官府的医学教育主要培养医官与
              吏目,为太医院和医政管理部门输送人才,远远不能适应医学事业需求。明末清
              初,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口增多、疾病种数与难度的增加,既需要大量的医
              家为民众防治疾病,又要求医家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当时的江浙一带,国学大
              师讲学之风盛行,尤其在钱塘,书院林立,比较有名的有敷文、紫阳、诂经三大
              书院,明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曾多次在敷文书院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聚众讲
              学这种医学教育新形式便首先在钱塘产生了。
                                                         钱塘医派的早期人物卢之颐是我
                                                    国中医教育聚众讲学形式的首创者。

                                                    卢之颐与其父卢复均好结交,与当地
                                                    文人名士往来甚密,且议论无所顾
                                                    忌。起初,多为探讨佛禅及文史。之
                                                    后,卢之颐为完成父亲《本草纲目博
                                                    议》而编撰《本草乘雅半偈》多年之
                                                    中,经常邀集地方名医在家中研议医
                                                    学,并受大家推荐,讲解仲景学说与

                                                    《内经》。最热烈的要数明崇祯三年
                                                    (1630),其时“武林诸君子大集余
              舍”,这在该书自序中有文字明确记载。渐而久之,卢之颐善讲医经的名声便传
              播开来,慕名者接踵而来,连已经拜在张遂辰门下的张志聪也时时前往听讲。耳
              闻目染,张志聪医学大进,同时受到启迪。志聪一向重视经典医籍的研习,深恶
              时医的流弊,感到唯有讲学,方能洞本清源。于是,在自家诊所“侣山堂”开讲
              医学,并扩大规模,广聚同学。在侣山堂从学者常有数十人之多,有的学员一学
              就是10年,如后来传志聪依钵的高世栻,其效果远非一般医家师徒传授可比,取
              得的成果与声望胜于老师卢之颐。张志聪主持侣山堂讲学延续了30年,直至患肺

              病逝世,可说是耗尽了下半辈子心血。后志聪去世,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侣山堂中止讲学。第二年,高世栻便继承老师的讲学事业,使侣山堂继续开办了
              四年多。高世栻弟子王子佳在《医学真传》开篇文字中言道:“丙子春(康熙


                                                                                      61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