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钱塘江医药
P. 83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临床上在骨折复位后,在局部敷贴药膏,初期用金黄散软膏,中后期外敷百
草膏,然后包绕桃花纸衬里,加棉垫后放置超一个关节的杉树皮夹板,再分别以
胶布、绷带自上而下螺旋型固定加固,固定后须注意夹板的松紧度及肢端血运。
由于杉树皮小夹板质轻,性韧有弹性,故主张局部加垫以防止并纠正骨折的移
位。主张固定近骨折端的一个关节以防由患肢活动而产生的移位,并固定以“一
松一紧”为原则。初期宜松不宜紧,以防局部肿胀过甚,固定过紧易致肢体血运
障碍而发生坏死,中期宜紧不宜松,并予局部加棉垫,逼迫断端以纠正和防止移
位。后期松紧要适宜,以利气血运行和骨痂生长。
骨折固定完毕后即主张适时适度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利肿胀的消
退,促进骨折的愈合,每周复查换绷一次,中后期可适度延长。直至骨折愈合,
解除外固定。
④ 用药特色:审部位、辨虚实、注重胃气
张氏中医骨伤科十分重视骨伤疾病的内治,推崇“治伤专从血论”,擅用破
血、活血、和血、养血诸法。同时认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伤科病人
的病程缠绵,用药时间长,《景岳全书》云:“凡坐之治病者,须常顾胃气,胃
气无损,诸子无虑。”而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胃为阳明,脾胃气血
易受克伐损伤。因此用药时须注意勿使克伐伤正,耗伤气血,注意保护脾胃,以
免受损而影响气血生化之源。在辨证施治上继承了家传的按部位辩证体系,结合
患者的全身情况,遣药组方常反复推敲,用药平和,疗效神奇。
张氏中医骨伤科在外伤性截瘫的辨证治疗上有独到的经验,认为外伤性截瘫
的病机为暴力作用,督脉损伤,淤血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更兼日久肝肾亏
虚,以致筋脉失养,肢体萎废不用。其创用“豨莶狗脊仙灵脾汤”治疗本病,以
豨莶草、仙灵脾、狗脊、地龙、山药、鸡血藤、续断、牛膝、当归、全蝎或海马
为主药,初期去山药、全蝎、鸡血藤,加桃仁、红花、赤芍,对高位截瘫者加泽
兰、藁本、穿山甲,疼痛加延胡索,抽搐加钩藤、老蝉。对于小便失禁者加益智
仁、蟋蟀、海金砂、小茴香,大便秘结初期用生大黄,后期用火麻仁、瓜萎仁,
血虚用首乌、枸杞、阿胶,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龟板、枸杞、白芍,阳虚
加鹿角片、巴戟天、补骨脂,纳差加鸡内金、焦三仙。临证用本方加成,治疗外
伤性截瘫疗效显著。
中药内服外用,其治伤理法方药与百草膏等外用制剂疗效显著。百草膏俗称
大膏药,最早是由130多种中草药熬煎而成,故称“百草膏”,是张家的祖传秘
制膏药。制作时先用百草煎制,次加广丹等芳香类药物,再炼制成膏,百草膏具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