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内文
P. 130

12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发现了两件断面呈“工”字形的陶纺轮(T1④:25),其底径3.2厘米,顶径2.6
              厘米,高2.3厘米。此外,还有木纺轮(85.2.322)以及断面呈“凸”字形的8件

              陶纺轮。在第二层中出土石、陶纺轮各5件,第一层中有8件石、陶纺轮。
                  第二次发掘出土的纺轮数量更多,足见当时纺织已相当普遍。尤其值得一

              提的是,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机组件,有定经杆、综杆、绞纱棒、
              分经木、骨梭形器、机刀、布轴及齿状器(可能是梳整经纱的工具)等,均为

              原始织机上的部件,多为硬木制成,少数为鹿角磨制。另外,还出土了一种

              “管状针”,系利用鸟类肢骨制成,中空,锋部大多磨成斜状,后端也常有针
              眼,与如今的绒绣针十分类似,为其他遗址所未见。不能排除当时已出现绒绣
              之类绣品,毕竟绒绣比线绣简单得多。

                  不仅如此,我们知道,纺织是在编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该遗址中还

              出土了几段粗细不一的绳。粗者直径约1.2厘米,由多根植物纤维搓成三股索,
              再搓绞一起而成;细者直径约0.2—0.3厘米,由两股索搓成。在T223④中的一件

              陶罐耳上还存有一段粗绳索。在T231中还发现一条长约2米的细绳子,如此之长
              的绳子,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在第三、第四文化层中,还普遍

              发现了苇席残片,总数达上百件之多,其中最大的有1平方米以上。编织法有多
                                                                        ꨁ
              种,完全与今日一样,其工整程度甚至超过当今的一般产品。 如此多的编织
              物与纺织工具等文物证据,足以证实当时已有浓郁的纺织环境和厚实的纺织发
              展基础,在当地早有蚕丝的前提下发展出丝绸,是顺理成章的事。

                  3.令人更惊喜的是7000年前的桐乡罗家角马家浜文化遗址,在第三层
                                                                           ꨂ
              (T111③)中发现了一些经纬密度稀疏而呈方孔的纱罗状纺织物 ,这是世界
              上最早的纺织品实物。与之一起出土的是一条长18厘米、粗1.2—1.8厘米的绳

              索,由无数细长纤维分两股搓成。另外,同层还发现了网坠,可见当时已经使
              用渔网。《淮南子·泛论训》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



              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
                年。
              ꨂ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年。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