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钱塘江医药
P. 122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民国时期,萧山县陈佩永针灸伤外科,擅长针灸、伤科、内科杂症、接骨入
              臼,手法灵巧。自制银质粗针,善治风湿病。处方用药以温补为主。顽症痼疾,
              外药合用,效果显著。
                  在萧山县局部地区享有盛誉的还有擅长内科且在县城的潘氏、汤氏、史氏,

              楼塔的楼氏,临浦的葛氏、闻堰的何氏、党山的李氏;擅长儿科的义桥孔家埠孔
              氏,县城苏家潭的韩氏,义蓬的潘氏;擅长外科的陈公桥陈氏;擅长喉科的瓜沥
              陈氏等。
                  萧山中医师行医方式有定点自由开业,家设诊所,受聘于药店;有多处挂
              牌,兼营药品,以售药为主兼治病;有流动的郎中。民国时期,萧山县医务人员
              以个体行医和中医为主。1949年底,全县有302名医务人员,其中个体行医者有
              291名,占96.4%。其中的187名为中医从业人员。
                  2.富阳县
                  民国13年(1924),孙承谋、章不凡等在富阳县城善长弄开办春江医院。民

              国18年(1929),创办富阳救济院,下设育婴堂、施材所、施药局。
                  富阳县人民医院,前身为富阳县卫生院,民国30年(1941)10月建立。院址
              在禾迦山(今场口镇)。次年8月,迁富安乡安禾村,民国34年(1945)迁迎薰
              镇(今富阳镇)。1949年5月由富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富阳县人民政府卫
              生院。
                  富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新登县卫生院,民国30年(1941)5月建立。
              院址在棠棣汪家(今胥口乡汪家),次年3月迁至城内沈家弄(今新登镇),民

              国37年(1948)3月,移于城内十字街口。1949年5月,由新登县人民政府接管,
              更名新登县人民政府机关医务所,并移址城阳镇市桥头。
                  民国30年(1941),富阳、新登两县卫生院共有人员14人。两县卫生院租用
              祠堂、寺庵、民宅等为医疗用房,未设病床。1949年,富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设
              12张病床。富阳、新登两县卫生院仅有清创换药、平产接生和注射所需的简易器
              械。1949年底,富阳、新登两县主要医疗器械仅有300倍显微镜1架。民国时期,
              富阳、新登两县卫生院和个体开业者只能做常见病诊治和平产接生。
                  3.建德县
                  建德县在1917年傅蒙恩在梅城镇创办了产科诊所普济门诊,始有西医诊

              治。1924年,钱绳武、方游在海城镇开设了第一所西医医院——长春医局,
              次年停办。民国13年(1924),民国19年(1930),叶润石在寿国万松镇开
              设新街医院,第二年迁至梅城改称六睦医院,能做一般眼科手术。民国26年


              110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