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钱塘江医药
P. 127
第四章 近代钱塘江医药
民国17年(1928)、民国19年
(1930),桐、分两县各有1名助产
士。民国29年(1940)1月,桐庐县卫
生院设1名助产士,负责产前检查,处
理早产及部分难产。是年10月,分水
县卫生院有助产士1名,接平产。民国
33年(1944),桐庐县横村区卫生分院
建立产房,配1名助产士,装备简单产
科器械。民国36年(1947),桐庐在城
镇有1名私人开业助产士,全县有6家接
产诊所。分水县城有1名助产士私人开
业,备有产钳,能处理部分难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产妇分
娩多由接生婆接生,也有婆婆、丈夫
新宫桥许广和药瓶
自行接生。分娩姿态有坐、跪、吊,仅
少数躺着生。婴儿有的娩在柴间、畜栏
里,断脐多用剪刀、柴刀、破碗片。遇
难产常用手挖、钩拉,婴儿死亡率高,
其中死于“脐凤”(破伤风)居多。
民国20年(1931),淳安县公立医
院有助产士1人。民国28年(1939)有
个体助产诊所1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民间盛行土法接生,造成妇、婴
疾病多、死亡多。新中国成立前,妇女
疾病多,多数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抱病终
身。
民国时期,桐、分两县每年对城
区和部分农村小学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少数缺陷患儿得到矫治。每年4月4日儿
童节,举办儿童健康比赛,赠予优胜者
奖品。
艾罗医生良药之一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