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内文
P. 137
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及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 131
用且改造创新的仅为极小部分,谁敢说没有比茶树、桑蚕更佳的生物因未被人
类发现利用而在自生自灭?故发现利用而创新,是人类智慧作用于某些物质的
产物。因而,人文成果的追源,最关键的应该是人与人文环境,而决不能简单
地归结为一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否则就会将丰富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研究
引入误途。
由于丝绸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而创造出来的产物,故必然与历史文化、
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密切有关,因而人文方面的蛛丝马迹尤为重要。俗话
说得好,拔出萝卜带出泥,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这“丝绸萝卜”是长在怎样
的泥里?
正如前述,古杭州湾地区有从纺轮、线轮到织机等的一系列最早原始纺织
工具,及从绳索、苇编织物、渔网到纱罗布、丝帛等的一系列最早原始编织物
的考古发现,这展现出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丝绸生成人文环境与发展序列。这样
肥厚的“泥地”,就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是遍观世界范围都绝无仅有的,是
其他地方所远远望尘莫及的,仅此,就已是丝绸起源地的有力证明了。然而证
据还可源源不断,足以支持上述观点并揭示出更详尽的真相。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有个著名而常用的成语“沧海桑田”,典出东晋葛
ꨁ
洪《神仙传》中:“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这显然
是人类有关丝绸的最早记忆,揭示出最古老的桑田——“人工大片植桑”,是
与东海以及海侵海退联系在一起的远古史实,而这一“海陆变迁”要素,唯有
古杭州湾地区才完全符合。据地质探测,杭州湾晚更新世有多次海侵海退,至
全新世时,地层普遍具有三分性:自下而上为“滨海相—浅海相—滨海相”或
“陆相—滨海相—陆相”。同时就考古发现来看,世界最早的桑树遗迹也在古
杭州湾地区有发现;而且跨湖桥文化层正被埋在海侵地层的下边,其上又被厚
厚的湘湖沉积所叠压——正可印证麻姑所说,恰好就是古杭州湾地区万年前后
乃至更早时期的一段远古历史。这样重要的一段“海陆变迁”的远古蛛丝,以
ꨁ葛洪:《神仙传》卷三《王远》,见胡守为:《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