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内文
P. 156
150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矮树林,树叶绿油油的,比巴掌还大,有个穿白衣的姑姑正在向她招
手:“小姑娘,难得到这里来,就在我家住几天吧!”阿巧很高兴,
从此就跟白衣姑姑一起,白天在矮树林里采树叶,晚上用树叶喂一种
又白又软的小虫儿。小虫儿长大了,就吐出亮晶晶的丝,结成一个个
雪白的小核桃儿。白衣姑姑教阿巧把小核桃儿上抽成丝线,又用树籽
籽儿把丝染上颜色:青籽儿染蓝丝线,红籽儿染赤丝线,黄籽儿染金
丝线……并告诉阿巧,这些小虫叫“天虫”,五颜六色的丝线是供织
女织云锦,给天帝绣龙袍的。后来阿巧因想念弟弟而偷偷回家,临走
时带走了几条小天虫,还采了一袋树籽籽儿。从此,半山里佛桥一带
开始养蚕,杭州也开始有了丝绸,以后传到邻近县份,农村家家户户
都育桑养蚕,因此,浙江的“下三府”很早就成了全国产蚕丝的地
方。而白衣姑姑,就是掌管蚕花年成的蚕花娘子。 ꨁ
这个他地所无的“蚕神”传说与半山娘娘传说,都流传于杭州半山这么个
小范围内,且有很明显的时代前后特征区分:半山娘娘传说,留有南宋及元时
北人与南人的语言误会痕迹,以及民间附会而衍生出故事来的破绽,故其缺乏
原始思维的“蚕神神迹”,反而彰显了皇权意识的“救驾神迹”;而白衣姑姑
传说,具有较多原始思维内涵的“蚕神神迹”等,是典型的物种起源传说,有
远早于宋代的时代烙印。因此有理由认为,半山娘娘应该就是“白衣姑姑”
(即白蚕娘娘)的后世衍变传说。另外,半山娘娘作为“蚕神”,其神力有一
半是由泥猫担当了,足见泥猫应该是原初“蚕神”的重要部分——蚕神往往都
是组合神。
很值得注意的是,白衣姑姑传说明确地说:蚕茧和丝绸都起源于杭州半
山,且白衣姑姑不仅是“蚕神”,还是“绸祖(织女)”,可见在半山先民
的传承记忆中,丝绸是起源于半山的。从已发现的半山最早文化遗址——良
ꨁ讲述者俞连根,采录者宋光甫,采录时间为1959年。参见董校昌主编:《浙江省民间文学集
成·杭州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上卷第573—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