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内文
P. 160
15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五、余绪
从某种角度来说,“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其实并不很困难,因为
已有大量考古证据摆在面前。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需要有多方面
的考证支撑,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故还有不少证据,因篇幅原因,不得
不放弃,势必会有不周之虞。是以本文采用以大到小的视角:由世界而国内,
再吴越地区而杭州皋亭山,步步深入地展开与铺垫,最后落脚于“皋亭山区域
为丝源文化孑遗地”这个观点。整个论述,力求视野广阔,挖掘深入,以便将
如千丝万缕般的资料梳理得清楚明白。
需要说明的是,“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观点,并不排斥其他地
方,在整个古杭州湾地区应该还可寻找到几处,如湖州,不但有钱山漾文化遗
址出土的四五千年前的丝绸,至今民间还活跃着含山轧蚕花等古老的祭蚕神仪
式,无疑也是“丝源文化孑遗地”。而对皋亭山来说,不仅有古老的半山娘娘
蚕神崇拜持续至今,还有白衣姑姑女蚕神传说在流传,则是独一无二的,有不
同于他地的特殊性文化含量。再从钱塘江的变迁角度来看,笕桥当属大皋亭山
区域,在唐宋时笕桥写为“茧桥”,因茧而名桥,足见当时皋亭山区域盛产蚕
茧,茧桥一带应该是收茧集市。又明高濂《遵生八笺》有“东郊玩蚕山”条,
东郊,正指城东外的皋亭山南区域,旧时那里旷野多桑园,许多农民植桑养
蚕,缫丝为生。明代十大城门歌谣云“艮山门外丝篮儿”,正反映了当时各家
各户挽篮到艮山门外售丝的情景,则这一带应该是蚕丝的交易场所。再东的石
弄口(即闸弄口),还有古老的机神庙,奉祀的是先蚕嫘祖。这一带明清时家
庭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为杭州丝绸的主要产地。当地风
俗,在桑蚕吐丝之后缫车煮茧之前,村与村之间都有热闹非凡的赛神大会,届
时抬神像游行,请戏班子唱戏,大摆祭祀,焚香祷祝,祈愿蚕神保佑今年蚕茧
收成好。在这样的祭蚕神盛会上,各种古老的桑蚕风俗尽情展现。清初周天
度《十诵斋集》云:“皋亭有灵佑庙,午日竞渡最盛,乡人蚕务毕,以报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