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内文
P. 177
远古与远方——从交通变迁看皋亭山文化 171
文化在这里交流和融合。公元前482年,吴越大战,便是通过“百尺渎”“越
水道”输送军队和战争给养,均经过皋亭山一带。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形态学
看,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
进来”,还要求“走出去”。可以说皋亭山人不仅具有越文化“走出去”的强
烈冲动,更吸纳了吴文化强调秩序、守信、重商重教、柔韧似水的特性,为皋
亭山文化奠定了基色。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整治水道,并与钱塘江相沟通,皋亭山
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自丹阳经临平到钱
唐,走的就是这条水路,传说秦始皇曾经登陆过皋亭山。现皋亭山还有“晾网
山”“系缆石”等地名传说。凭借这个开放系统,皋亭山第一次迎接了来自远
方的文明,这次是来自中原。
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这一段河道进行
拓宽和疏浚。从沙渚塘口到长安镇,通过长安三闸,连通“陵水道”,到杭州
黄家堰,这一段成为大运河的南段,也是大运河进入杭州的唯一水道和交通要
道。到唐贞观八年(634),又于海宁筑长安坝,是大运河的主航道。到宋代,
这一段称上塘河,通过上塘河,经临平、长安入大运河,是当时漕纲运输的主
要通道。《临平记再续》卷一记载:“上塘河,南宋运道,俱自长安入艮山水
门,抵东新河而上,此其故道也。”
唐、宋、元是皋亭山脚下这一段黄金水道的辉煌时期,水上舟楫相连,岸
上商贾成群。因这一段沿山近城,地表开阔,成为盐、粮等重要货物运转,客
商休憩的“杭州站”,其中著名的有赤岸桥边的皋亭古埠。这一片土地成为南
北文化的交汇之地。杭州是丝绸、茶叶的主要产地,通过这条水路入钱塘江,
将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色商品远销欧洲等海外各地,是对外贸易的重
要输出地。与此同时,不少阿拉伯客商通过这条水路进入杭州寄居下来,伊斯
兰教随之在杭州生根发芽。皋亭山在这一时期真正与远方有了亲密的接触,这
次是海那边的更宽广的世界。
说到杭州,不得不说南宋对杭州的影响。同样,南宋时的皋亭山也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