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内文
P. 178

17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深深的“南宋文化”烙印。据传东汉年间,为了抵御江潮,保护田地,从艮山
              门外到笕桥筑起了一条堤塘——走马塘。到了南宋,走马塘成为杭州通往东北

              重要门户官道。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八记载:“走马塘,在艮山菜市门
              外,地平坦,可驰马,故名。”走马塘从闸弄口一直到茶花村,经笕桥港通上

              塘河。清《艮山杂志》卷二记载:“凡苏、秀各路紧急邮递暨贩马官商,悉自
              临平驿路抵赤岸,更自赤岸桥、杨家桥、下桥、沙田畈,以抵此塘入城,俗称

              马路。”

                  南宋在皋亭山赤岸边设立了接待北方使臣的“国宾馆”班荆馆。据《宋
              史》等史料记载,北方使臣来时,均在班荆馆接受宋廷赐宴和住宿,再经走马
              塘、余杭门,入朝拜谒。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到皋亭

              山与元军和谈。著名的“皋亭抗论”为皋亭山文化增添了血色和英雄气。朝代

              的更迭并没有影响文化的交流,元末女真族贵族逯西皋弃官后从这条水路来到
              南方,隐居在距皋亭山10余里的笕桥黎明村,并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被后人

              称为胡人村,留有逯家亭。
                  嘉靖《仁和县志》卷六记载:“元至正末,张氏(张士诚)军船往来苏

              杭,以旧河为狭,复自五林港口开浚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广二十余丈,
              遂成大河,因名新开河。”从此,上塘河成为江南运河的支流,不再成为航运

              主道,逐渐冷落。因此,皋亭山也慢慢地沉寂下来,积淀于皋亭山的文化在年
              年春桃冬雪中慢慢地发酵,变得内敛柔和,在野趣与隐逸的面貌中等待着再一

              次的呼唤。
                  作为交通要道,军事屏障的皋亭山终究也难逃战火的侵蚀。1861年,太平

              天国起义军大规模向杭州进军。忠王李秀成带大军二十万由江西入浙,10月21

              日攻克余杭,进逼杭州,于12月29日攻入杭城。据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
              卷(清时期)引蓼村遁客《虎窟纪略》载:“贼围杭城三月,粮尽,民饿死者

              约六七十万人。”虽然蓼村遁客“关于杭州城的记载系听来之传说”,但战争
              和瘟疫的确使杭城人口骤减。同书记载,杭州府战前1858年约有人口372.1万,

              战后1865年仅余72万,人口损失率达80.7%。而皋亭山一带更是积尸遍地。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