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27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


              北宋太宗年间的988年始设安溪镇。南宋时为安溪里,隶属孝女北乡。明朝仍为
              安溪里,隶属孝女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纤石乡,分南安溪、北安溪。
              1956年建安溪乡,1961年更名安溪公社,1984年复称安溪乡,1994年改设安溪
              镇,2001年并入良渚镇。

                  安溪之名,据明田艺蘅《白鹤诸山记》:“度安溪桥,溪流上接苕溪,至此
              百里,则势缓而渊深,无复崩溃之虞矣”的记载,当为苕溪至此平缓无虞之意。
              苕溪在此原有一古桥,名“广济桥”,系东苕溪上最具规模的古桥。这是一座
              五孔连拱石桥,全长59米,宽4.5米,矢高9.2米。桥两边设置石栏、望柱,石栏
              两端镶有抱鼓砷石。在南次孔券顶上有纪年题刻“大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
              建”九字。此桥原为京杭古道要津,宋末元军围困临安、逼降南宋,太平天国两
              攻杭州,均取道此桥。1986年,其东建起水泥新桥后古桥被拆。
                  安溪境内还有宋代科学家沈括、宋代宰相赵鼎、抗金名将张浚的墓茔。据
              载,1095年沈括在润州去世后,其后人遵其生前所嘱,将其归葬家乡安溪。1983
                                                                          [1]
              年,安溪乡文化名人姚今霆在安溪下溪湾太平山南麓找到沈括墓 ,1986年被立
              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长命旧称“长明”,位于遗址群南部,老104国道横穿其北,前山港和庙桥
              港交汇其境。1950年始设长命乡,大跃进时期曾称长命公社,1992年撤乡并入瓶
              窑镇。
                  相传小康王南逃来到一座名为“万善桥”的小拱圈桥小憩,突闻金兵追来,
              便躲至桥洞内。康王在杭州登基后,想起救过他命的小桥,遂派人将万善桥修成

              一座高大的圆拱石桥,并称此为“藏命桥”。日久此桥便成了“长命桥”,此地
              也随之改称“长命村”。
                  据施昕更《良渚》一书记载,民国时期长命桥的商家仅20余户,民风与良渚略
              同。太平天国之后,人口死亡过半。此后半数为移民,以绍兴、温州籍人居多。
                  以上四个聚居区分别位于良渚遗址群的西、东、北、南四个地块,构成了遗
              址群现代人口分布的基本框架。据统计,良渚遗址保护区涉及瓶窑、良渚两镇11
              个行政村,农户1万余户,人口约3.6万。






              [1]姚今霆(1913—1999),安溪桥北人,当地文化名人。毕生致力于家乡的教育、文化工作,对
              安溪的人文地理和玉器出土地点了如指掌。曾参与新《余杭县志》编修工作。1983年在安溪下溪湾
              太平山南麓找到沈括墓穴与石翁仲,解开了沈括墓址之谜。


                                                                                      17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