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内文
P. 148
14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汤圆的前身。其初外观形状当呈椭圆形,以像蚕茧;内有褐色馅,以像蚕蛹;
沸汤煮浮,以像煮茧。这种蚕茧样的汤煮小食品,其源非常古老,与春茧、
茧圆显为同源异变。而早在西晋束皙《饼赋》中就提到一种用麦粉做的“牢
丸”,内为牛羊肉馅。以其名来看,“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故“牢丸”当是
祭祀用的圆球形面点,应该也是面茧的同类。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
“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则又可明确,“牢丸”就是蒸饼、团子与汤圆,亦
即牢丸也是茧圆类食品。
这样,由面茧、春茧、茧圆到牢丸、汤圆,勾勒出一条祭蚕神的图腾圣食
之历史演变轨迹。正如学者重构在《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一文中认为:
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煮蚕茧、缫丝、吃蚕蛹,煮元宵(汤圆)象征的是煮蚕
茧。他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
蚕业丰收。”这是颇有见地的。这些祭蚕神的古仪式场景,依然还遗存在江南
蚕区祭蚕花娘娘的庙会上。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元宵节时,吴地不但要吃春
茧,还要将鹅毛剪成的“雪花”与花蝶夜蛾样头饰一并插戴头上。这一祭礼延
续至今,名为“戴蚕花”,显然是一种祭祀图腾的标识,充满了图腾意蕴,可
以看到太古蚕部落的一丝影子。由此可知,春茧、茧圆之类元宵节食,原是一
种蕴含图腾意味的祭祀蚕神的古食品,起初肯定有一整套的仪式,由于时过境
迁,原始意蕴渐失,所以唐宋人只是当作一般节食了。
此外,古时元宵节还有“传柑”的食俗: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皇帝,贵
戚要以黄柑相遗赠。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犹有传柑遗细君”
句,自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听携以归,盖故
事也。”诗中“细君”指妻子,是巧用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归遗细
君,又何仁也”的典故。苏轼《戏答王都尉传柑》还有“侍史传柑玉座傍”
句。南宋丘崈《鹧鸪天·元夕》有“奉陪黄伞传柑宴”句,“黄伞”本指黄罗
伞盖,借指皇帝。南宋王同祖《京城元夕》诗:“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
夜通晨。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明张煌言《海上观灯限十五
删十五咸二韵》诗:“自来三五传柑胜,莫惜霞觞付酒监。”清吴伟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