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内文
P. 145

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及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                    139



               到,就意味着谁能得福或应兆。今人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蚕卜图》题款形
               象地描述道:“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

               乐不可支。”南宋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
               一岁之福祸,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中细述道:“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

               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藏吉语默
               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据杨万里诗所述,此“蚕丝”与今还流传在杭嘉湖一带的“茧圆”极类

               似:当地蚕农信奉蚕神,视之为至高无上的“主神”。每逢蚕神生日或蚕茧丰
               收时,必要用米粉做一些茧子形状的米粉圆子,俗称“茧圆”,作为祭品拜
               供。茧圆通常有青、白两种:青者,采棉茧头草、艾草嫩头揉入米粉做成,象

               征桑叶;白者,用纯米粉做成,代表茧子,俗称“吃青还白”,意蕴“食桑吐

               丝”的吉愿。茧圆有实心和有馅两种,大小不一,小者如茧,大者如蛋。如今
               江南清明节必吃的青团子,正是特大青茧圆,也无疑就是宋代的“春茧”了。

                   此外,还有一种黄色茧圆,是用老南瓜揉入糯米粉做成的,以仿天然黄色
               茧,专作供品。如浙江桐乡旧俗,每年腊月十二日蚕神生日时,蚕农要为蚕神

               举行一次做生日仪式。这天就要用糯米粉拌南瓜,做一些形似蚕茧的黄色圆
               子,称为“茧圆”,用碗盆装盛,再配以千张、豆腐干等素菜,供于灶神前,

               燃烛插香,虔诚祭祀。然后,将蚕种纸取出,撒上一些盐粒(俗称腌种),再
               包藏起来。待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取出蚕种,抖落盐粒后,置水中稍加

               漂洗,挂在背阴处晾干,来年谷雨时节,便可催青孵化。据传为蚕神做过生
               日,将来蚕儿就会无病少疾,结出蚕茧像茧圆一样又大又结实。夏辛铭辑述民

               国《濮院志》卷六《风俗》载:“十二月十二日为蚕生日,养蚕家腌蚕种,屑

               秫为茧圆,以祀社。”清初长居嘉兴濮院的陈梓《茧圆歌》有题注:“腊月
               十二,俗传为蚕生日,作粉饵祀社,呼曰茧圆。戏为作歌。”诗中云:“黄金

               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它描述
               了蚕神生日时做各色茧圆上锅蒸的情景,以及蚕农的内心祈愿。清濮院人沈涛

               《幽湖百咏》中云:“马甸庙前桑乳黄,马甸庙中春酒香。青白茧圆堆满箔,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