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内文
P. 150

14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煮粥祭女蚕神,显然是比面茧、茧圆之类更古老的习俗,在晋时就流传于
              吴县(今江苏苏州)一带,不仅证明吴县是非常古老的蚕区,还明确正月十五

              日是祀蚕神日,可知元宵节其实是古蚕神节,所以一应活动其实都是蚕神祭。
              如元宵节的闹花灯,其实是祈蚕茧丰收的一种祭祀:舞龙象征龙蚕,古《蚕

              书》谓:“蚕为龙精”;而大小灯笼,名有“龙”音,形则像茧,故有“金
              茧”之别称,清陈维崧《瑞鹤仙·上元和康伯可韵》词:“看火蛾金茧,春城

              飞遍。”火蛾,当指蛾形灯。

                  若追源,杭嘉湖蚕乡的“点蚕花火”与“点蚕花灯”古俗,当是闹花灯之
              前身:除夕年夜饭后,蚕家主妇须在家中神龛点亮一盏油灯或一支红蜡烛,一
              直要点到大年初一早上,表示年年都红红火火,从而祈求“蚕花廿四分”。而

              吃好年夜饭的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提着大人早为他们精心制作好的各种小灯

              笼,有西瓜灯、兔子灯、鳌鱼灯等,三五成群地在田边地角到处奔嬉,嘴里还
              唱着一首儿歌:“猫也来,狗也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一面跑一面

              唱,最后都跑进自家,意味着将“蚕花娘子”之福带回家中。
                  再追源,则杭嘉湖一带的“照田蚕”古俗更为其前:每逢腊月二十五夜,

              农人要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于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
              丰收,颇类蚕卜。南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诗序中云:“其七《照田

              蚕词》,与烧火盆同日(按:爆竹之夕),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
              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照田蚕行》诗:“乡村腊

              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
              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

                                                                             ꨁ
              东,此占最吉馀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有的地方
              是大年三十夜或正月十五夜,用稻草竹苇等扎成一个个小束,点燃后用手高高
              举起,在田埂上到处奔跑,还时不时地把火把掼上掼下,在黑暗的夜空中划出

              点点流星,煞是好看。隆重的还要请专唱蚕花的民歌手唱道:“火把掼得高,



              ꨁ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三〇,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299、301页。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