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内文
P. 147

论丝绸起源于古杭州湾地区及皋亭山区域为丝源文化孑遗地                    141



               时还要将蚕神抬行出村,赶赴庙会。那时,五常每村到处有小庙,也供奉蚕花
               娘娘,香火颇旺。同时,家家户户也要为蚕神做生日,在“马张”(木刻蚕神

               像)前供上用糯米粉和黄南瓜做成的茧圆及十二绞丝束,还有鱼肉,焚香点
               烛,虔诚祭拜。从前养蚕是五常人的主要农事之一,也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

               源,所以当地人十分重视蚕茧的收成。五常人在生产生活中流行一些俗语,例
               如“蚕花廿四分”,即人们认为收成较好是十二分,廿四分是双丰收的意思。

               “蚕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有个好收成。

                   由上可知,茧圆最初只用米粉做成茧子样,后一些巧妇在做茧圆时,将米
               粉捏成爬在桑叶上的大龙蚕、一捆捆的丝束和各种小动物及元宝等,也用来供
               奉蚕神。由于有“蚕”有“丝”,故古时又称为“蚕丝”,是顺理成章的,可

               见茧圆应该就是宋代的“蚕丝”。而今既有茧圆实物作参照物,又可进一步推

               知,不仅圆球形的米粉白团子是茧圆,就是外圆内有馅的麻团亦是茧圆。如宋
               郑望之《膳夫录·汴中节食》载有“上元油                        ”,据考,这种唐宋时称为“油

                 ”的元宵节食,就是麻团。
                   以此类推,宋人元宵节食用的“圆子”,其实就是茧圆。北宋吕原明《岁

               时杂记》:“京人以菉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
                                                                                ꨁ
               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茧,皆上元节食也。” 此“造
               茧”,正指做面茧、春茧;而“圆子”是用糯米粉包糖,下沸水煮熟,与今汤
               圆已无二致了。其时有“乳糖圆子”等品种,朱淑真《圆子》诗:“轻圆绝胜

               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最后一句是
               对应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醾》“露湿何郎试汤饼……输与能诗王主簿”诗

               句,表达汤圆好吃到已让她忘乎所以了。南宋宰相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
               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可

               知南宋时杭州已盛行元宵节吃汤圆了。杭嘉湖一带遗存至今的茧圆,无疑正是



               ꨁ转引自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一《上元·卖节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17页。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