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内文
P. 19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13
中心的全国性经济、文化交流骨干网络中,从根本上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地位,
为杭州迅速崛起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都会奠定了基础。因而,用
“因河而兴”来形容杭州的崛起包括丁桥皋亭山的兴起是非常贴切的。
隋朝虽然开通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但是由于国祚短暂,大运
河的实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
继隋而起的唐朝,江南河改称官河,而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南
货北运”的功能更加突出,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北方经安史战乱,藩镇割据
混战,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而江淮以南,则经过东晋、南朝以来300多年的开
发,到这时已成为朝廷赋税和漕粮最主要的供应地。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
ꨁ
割据的文学家韩愈就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此时的杭州
也已崛起为东南一大都市。当时城北武林门一带,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成为重
要的货物集散地;城东南的江干一带,成为海外贸易的码头,江中海舶云集,
ꨂ
市区内商铺众多,所谓“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到唐宪宗时期(806—
ꨃ
820),杭州已是“户十万,税钱五十万(缗)”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四
分之一。显然,唐代时期的杭州依靠大运河构建起一个连接南北、沟通河海的
经济贸易中心,而作为江南运河南段主航道的上塘河需要承担远比隋朝时期更
为重要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唐代杭州的城内运河体系逐步形成,沟通钱塘江的口
子在杭州城南、钱塘江北岸闸口一带(六和塔与白塔之间),运河水源可以取
自于钱塘江;但因钱塘江为潮汐性河流,进入杭州湾的泥沙在潮汐的作用下,
大量淤积在杭州城下,阻碍了进入运河的水源。因此,唐代上塘河的水源补给
仍然主要依靠西湖、临平湖等天然湖泊,因此如何协调解决运河灌溉、饮用和
航运所需的水源问题成为唐代上塘河治理的关键。
ꨁ〔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四卷《送陆歙州诗序》,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ꨂ〔唐〕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引自《全唐文》卷三九。
ꨃ〔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一六《上宰相求杭州启》,陈允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