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内文
P. 21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15



               的南方枢纽,大大促进了杭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内外贸易的拓展。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代杭州已是“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而

               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描写唐代杭州“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
               里,开肆三万室”,虽不免夸张,但作为江南运河的南端,钱塘江入海口及浙

               东运河起始点,商家之多,可想而知,其中就有来自海外的商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世纪末中日之间开辟了一条利用季风横渡东海的新

               航路,这对浙江和杭州的对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的遣唐使频繁往

               来于两国之间,大多数以浙江的明州(今宁波)或杭州湾为登陆点,杭州的海
               港条件虽然不及明州,但有自己的出海口,即便于明州登岸的海外商贾,亦可
               循浙东运河进入杭州。由澉浦(今浙江海盐杭州湾沿岸)登岸的海商,可由江

               南运河到达杭州,丁桥皋亭山为必经之地。由陆路而来的西域胡商(也称商

               胡),也辗转从运河进入杭州。据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二)曰:“商胡离
               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可知,唐

               代西陵(今杭州西兴,浙东运河起点)已经有了商胡的踪迹,而且淮南的粮价
               要到西陵才能探知行情,足见唐代杭州商贸市场地位之重要。唐代杭州海外贸

               易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除了经由明州、泉州等大型海港转运出海之外,
               也有不少是由杭州直接外销的。从杭州等地输出的丝织品,深受日本人的欢
                                                                                ꨁ
               迎。日本人把往返于中日间的海船和输入的丝织服饰称为“唐船吴服” 。
                   唐代杭州作为东南名郡和重要的贸易港口,随着外贸的不断发展,带动了

               中西文化交流,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和侨民把伊斯兰教传到了杭州
               等沿海城市,并且逐渐形成聚居区“蕃坊”。今日杭州羊坝头一带就是唐朝

               的“蕃坊”,曾居留过大批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商人。相传唐武德年间(618—

               626),埃及富商欧斯曼本·阿法尼在羊坝头独资建造了真教寺,这便是杭州凤
               凰寺的前身。但此说迄今仍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

                   五代吴越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各地军阀画地为牢,南北陆路交通



               ꨁ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