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内文
P. 20

01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为确保上塘河与江南运河的畅通,唐代杭州地方政府不仅修筑了河堤、堰
              闸、渡口、码头、纤道、桥梁等水利设施,而且建立了一套运河管理制度。曾

              任杭州刺史、着力整治西湖和运河系统的白居易专门撰写了《钱塘湖石记》,
              阐明建立西湖和上塘河综合调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保障上塘河兼具

              航运和灌溉的双重功能。
                  唐代丁桥皋亭山和相邻的临平,处在上塘河北出嘉兴、苏州,西南直抵杭

              州城内和钱塘江北岸的必经之地,早已为地方政府所重视,迟至唐乾元(758—

              760)前后已经置临平监,大中十四年(860)开设了临平市,唐末又设置了临
              平镇将。
                  五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立国之后,即确立“保境安民”的国策,此后历代

              钱王为了建立和维持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在长达数十年间,大量作为对中

              原王朝的贡品稻米、丝瓷、茶酒、金银工艺品,需要通过由水路、陆路、海路
              运输北上中原,其中上塘河是运输朝贡物资的主航道。

                  综观吴越国时期,如何保持上塘河与江南运河的通航,是实施其“保境
              安民”国策的重要任务。因此,吴越国十分重视杭州城郊与太湖流域的江河

              湖泊治理和农田水利事业,整修了上塘河沿途渡口码头,又在钱塘江岸修筑
              “钱氏捍海石塘”,又在临平镇继续设置临平镇将。经钱氏吴越国的苦心经
                                              ꨁ
              营,“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确立了杭州作为两浙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的地位。


                  (二)丁桥皋亭山在隋唐五代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隋设杭州之后,在近钱塘江的凤凰山麓修筑州城衙署,丁桥皋亭山在隋唐

              时期首次隶属杭州钱塘县治下。
                  前述隋朝经过江南运河的开凿和杭州城内外运河体系的建设,使杭州居于

              江、河、海三水之会,兼具河港和海港的双重功能,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交流



              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七《后梁纪二》。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