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内文
P. 22
016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阻断,而吴越国三面受敌,东面临海,唯有打开海上通道,才能扩大对外交
往。同时,吴越国为了奉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国策,也有开辟海上朝
贡之路的迫切需要。史载,钱镠在修筑捍海石塘时,还专门组织民工凿平江中
滩石——“罗刹石”,以清除航道障碍,从而便利了水上交通。因此,五代吴
越国的海外交往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此,吴越国还专门在杭州设置了官方贸
ꨁ
易机构“博易务(或名回易务、回图务)” ,可能兼有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
关税业务的职能。
吴越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和大食(阿拉伯帝国)都有交往。当时,
吴越国输出海外的产品主要有丝织品、瓷器等;从海外输入的主要有朝鲜半岛
的马匹、药材,日本的沙金、木材等。杭州钱塘江岸有“椤木营”地名,即是
当年堆放进口椤木之地。另从大食输入过火油(即石油)。
吴越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文化交流对象仍然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吴越国与
朝鲜半岛上先后出现的新罗、高丽、百济诸国有政治、宗教和贸易上的往来。
高丽曾于937年派使臣张训来吴越通和修好,汉文佛经也大量传入高丽。而吴越
国时,佛教得到很大发展,首府杭州享有“东南佛国”之称。史载,吴越国王
钱氏曾在丁桥皋亭山建有六所寺院,被立为丛林的就有三所。吴越国王钱元瓘
于936年派遣使者蒋承勋、季盈张等出使日本,同年日本左大臣藤原忠平复书吴
越国王。此后,双方多有往来。
吴越国王钱俶仿照印度阿育王造宝箧印经塔,正是通过来往于中日之间的
吴越商人和日本僧侣传入日本。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还铸造了日本式的宝箧印
ꨂ
经塔,留下了中日佛教艺术文化交流史上的精彩一页。 此外,吴越国王钱俶
曾经通过海商向日本回购国内已经缺佚的天台宗经典,高丽、日本高僧来到吴
越国求学,这些都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上述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外交流盛事,人员和货物出入的主要渠道,仍然以
ꨁ何勇强:《吴越国对外贸易机构考索》,载《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
ꨂ王力:《“宝箧印经塔”与吴越国对日文化交流》,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