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内文
P. 23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17



               江南运河—上塘河—浙东运河一线为主要通道,丁桥皋亭山无疑是这条贯通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干道上的要塞之一。



                   五、宋元时期的皋亭山:沟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区枢纽





                   (一)宋元时代上塘河的繁荣

                   北宋杭州一跃而为“东南第一州”,南宋杭州更是国都重地,上塘河与杭

               州城内运河系统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功能,上塘河的地
               位和作用在其长达二千多年的变迁史上更可谓极其重要,因而丁桥皋亭山文化

               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

                   宋代上塘河为大运河本道,以它为主干的城外运河系统,一直维持到元朝
               末年。关于宋代上塘河的具体走向及主要支流,日本学者池田静夫认为,嘉靖

               《仁和县志》记载的明代上塘河与宋代基本相符。嘉靖《仁和县志》卷六载:
               “上塘河旧名运河,一名夹官河,西自德胜桥,东抵长安坝,南通外沙河、前

               沙河、后沙河与蔡官人塘河,东达赤岸河、施何村河、方兴河,两岸田土,何
                          ꨁ
               止千顷!” 池田静夫说:“这里虽然说的是明代的上塘河,但也符合宋时的
               情况,因此这段文字基本上以上塘河为运河的本道,将诸河之情况大致整理清
               楚了。”     ꨂ

                   宋代上塘河的主要支流有两条:一是蔡官人塘河,又叫蔡塘河;二是赤岸
               河。关于蔡官人塘河,据《淳祐临安志》卷一〇记载:“蔡官人塘河,在艮山

                                                                            ꨃ
               门外九里松塘,〔由〕姚斗门通何                    (   )店、汤镇、赭山。” 宋代“姚斗
               门”至明代地方志中改称为“姚陡门”,即今笕桥街道枸橘弄东;而宋志中的



               ꨁ嘉靖《仁和县志》卷六《水利·城外水利》,《武林掌故丛编》本。
               ꨂ池田静夫:《支那水利史研究》第四章第二节《宋代的运河》,见陈述主编:《杭州运河历史
                 研究》下编,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ꨃ《淳祐临安志》卷一〇《山川·城外诸河》,《武林掌故丛编》本。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