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内文
P. 58
05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ꨁ
盖其地势使然也。水口浩散,得皋亭山为之遮拦,故气脉不懈。” 民国《杭
州府志》卷二四引《钱塘游览记》:“皋亭山,城北诸山最高者,前有半山掩
其脊,故冬月常积雪,湖墅望之,宛如玉柱,名曰‘皋亭积雪’,为湖墅八景
ꨂ
之一。” 清代《皋亭山志》《皋亭琐事》《皋亭集》《皋亭山馆诗抄》《皋
亭小志》《半山志》《郭北三山志》等近10部历史文献,或多或少记录并反映
了皋亭山区域内老百姓的饮食生活与生产状况。特别是13世纪因战乱导致的北
方精英大批南移,开封等地的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技艺、饮食风俗与临安当地
“饭稻羹鱼”的饮食传统发生了融合。京杭大运河正是充当了这次南北饮食文
化大融合的交通载体。
一、班荆馆:南宋临安府赐宴北国使臣之地
正是因为皋亭山为杭州城北交通要道,历史上有关此处作为南北商贸、外
事交往的记载比较多。其中,传唱最广的是文天祥与伯颜皋亭抗论之事。宋德
祐二年(1276)元月十八日,元丞相伯颜率军在皋亭山安营扎寨,围攻此时的
京城临安。文天祥出使元营,不但拒绝了伯颜的劝降,还怒斥伯颜。二月八
日,文天祥从皋亭山被元军胁迫北上。《南宋杂事诗》载:“遗像犹思坠紫
ꨃ
云,皋亭空儿伯颜军。一从南北飘零后,还有梅边生祭文。” 论者引述此事
件意在说明元时因为战乱和军事需要,皋亭山作为重要的军事要道,是南北漕
粮军需调配调用重地。伯颜大军南下,抑或文天祥北上,均印证了皋亭山作为
南北人员移动或迁徙的交通要道。
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在皋亭山一直持续着。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〇
“皋亭山”条记载:“宋德祐二年,元兵从长安镇进次皋亭山;明初,命李文
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一,陈志明点校,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389页。
ꨂ参见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11册《民国史志西湖文献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
年,第74页。
ꨃ《南宋杂事诗》卷七(赵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