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钱塘江医药
P. 66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钱塘江医药文化
类法象”模式,至朱丹溪从五行属性论药,更为钱塘医派所采纳。此外,钱塘医
派在论述药物时,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一些新的运用方法,十分可贵。
总的来说,钱塘医派对本草的研究态度是严谨的,尽管他们的指导思想受尊
经复古思潮的影响,在方法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错误。
⑤ 基础理论的研究
“钱塘医派”非常重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应该说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很
多,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等,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这些内容大都保存在古代医籍中,而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且文字古奥,辞
义深邃,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难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钱塘医派”在阐发中医
典籍的同时,对此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不但为初学者提供入门阶梯、升堂
津梁,而且为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精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阴阳中阳重于阴。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虽然有其对立统
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面,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阳气的重要作用,如温
熙以保持体温,推动使血液循环等。这些都充分说明“阴阳学说”中阴阳两者的
从属问题。“钱塘医派”所说的“阳重于阴”为“温补”理论提供了依据,在临
床上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的研究。中医病因病机学是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其传变、转归
的机制和规律的学科。它以临床实践观察为依据,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学说
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钱塘医派”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较
深,如张志聪认为:“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
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惟五脏充足,六腑调和,经脉强盛,虽有所
伤,亦不为病。若脏腑经脉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焉得无
病?”高度概括了致病的原因,并从脏腑经络来进行划分,所以他又说“治病必
求于本,求其本,必知其原,知其原,治之不远矣”,明确指出了病因病机在中
医临床上的重要性。
⑥ 诊法的研究
有关诊脉察色的方法,最早见于《灵》、《素》诸经,西晋·王叔和参阅
《伤寒论》、《金匮要略》编辑《脉经》10卷,这是第一部研究诊法的专著,
“钱塘医派”认为其内容“虽采用经语,其中不无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
图画七奇八怪之形状,疑惑后学,反多歧路之悲”。五代高阳生,假叔和名,撰
《脉诀》2卷,然亦有所长,但“在叔和《脉经》,又未可为全壁”。故他们提
出“学者当宗法《灵枢》、《素问》及仲景平脉、辨脉诸法”。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