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钱塘江医药
P. 63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张氏提出“夫外邪入内,必由外之胸胁,内之中膈,而下入于腹胃”。故治疗
              时,如在“外胸胁之间者,宜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在内之中膈者,宜大柴胡汤以
              下之;在下之腹胃者,宜大承气汤泄之”。更值得一提的是,张志聪提出补气可
              治胸痹。他说:“人参汤亦主之者,补气以资脉也。气盛,则经脉通而胸痹解

              矣。”
                  ③ 对方药的研究
                  制方造药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钱塘医派”对此较为重视,
              在方剂研究上的贡献主要有:
                  方剂大小在分量,说明所谓的大方、小方区别不在药味多少,而在剂量的轻
              重,询为卓识。
                  反对炮制倡生用,张志聪非常反对方剂药物的炮制,他提倡药物生用,以尽
              可能保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立方大义明气化,“钱塘医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就是倡导“气化”,即遵循

              “阴阳五行之说”。在对方剂中的立方原则也不例外。
                  恶反合用有奇功,有关药物的“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出自北齐徐
              之才《药对》。张志聪考证后认为“非上古之论也”。他详考《伤寒》、《金
              匮》、《千金》诸方,认为“相畏相反者多并用”,说明没有必要将此为制方的
              原则,甚至他还提出“相恶相反”一起配伍使用,更能出奇效。
                  双向调节病中求,在方剂的组成上,有时往往具有补与泻、寒与热等兼用特
              点,即张志聪所谓的“治病有专宜于寒者、热者、补者、泻者,又宜寒热补泻之

              兼用者”。故他提出“并用寒热补泻而切当者,反为不在道者,寒热补泻兼用,
              在邪正虚实中求之则得矣”。
                  ④ 本草研究的特色和贡献
                  辑复《本经》,端本洞源。由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原书
              早佚,内容则通过有关书籍保存下来,因此从南宋开始有《本经》辑佚本。最早
              是宋代的王炎(1138—1218),他所辑的《本草正经》是《本经》的第一个辑佚
              本,目的在于不使《本经》文湮没隐晦,虽不见刊行,但却为明清时期钱塘医派
              开了风气之先。钱塘医派在尊经复古思想的指导下,对包括《本经》在内的医学
              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反对对《本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随意增减与窜

              修,为了恢复《本经》的本来面目下苦工夫,端本洞源,引经据典,著书立说,
              且前赴后继数百年之久,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着实可敬。
                  钱塘医派最早辑复《本经》的是早期代表人物卢复,他费时14年辑成《神农


                                                                                      51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