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钱塘江医药
P. 65
第三章 明清时期钱塘江医药
本理论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钱塘医派所著述的一系列书籍无不
本于《内经》这些基本原则进行发挥,在本草研究中也不例外。在具体方法上,
首先《内经》中有关治则的条文很多,散见于各篇,这对后学甚为不便,因此钱
塘医派将这些条文集于一处,并置于开首,以明经旨。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的中心思想,也是几千年来中医药的指导实践的基
础理论。自《本经》以来,各家本草著作都或多或少地贯穿着这个理论,很少有
争论。但是,在《内经》阴阳五行学说里所包含的五运六气、生制合化、升降沉
浮等理论,古代本草却很少提及。钱塘医派却明言“其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
之理”,即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之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产
生的机理,阐明《本经》所载的药物功效。
格物致知,阐发药理。钱塘医派阐述药理是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钱
塘医派研究本草虽只《本经》所载的数百味药物,论述也较简单,且无多少新发
明,但因为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依据阴阳、五行、四时六气、药物形色及
生长环境等与人体脏腑经络相联系,并以此来阐发药效,从而把药物本身与天、
地、人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其药理层次更为丰富,也就是他们所谓“盖
天地所生之物,咸感五运六气之生化,明乎阴阳生克之理,则凡物之性,可用之
而生化于五脏六腑矣”(《侣山堂类辨》)。这比套用金元时期医家的旧说更来
得细腻,更贴合用药实际。
钱塘医派基本上摈弃了金元医家俗套,从药物生成、性味形色及与病因病机
之间的关系来着手分析药理。
厘名定种,辨别真伪。关于药物命名的理论,以前本草著作均进行过论述,
钱塘医派为此专门设立章节“药性形名论”予以探讨,并归纳药物命名原则是:
以色命名如黄连、白芷、青黛、元参之类;以味命名如甘草、苦参、酸枣、细辛
之类;以气命名如寒水石、火硝、香薷之类;以体命名如桑皮、橘核、杏仁、苏
子之类;以时命名如夏枯草、款冬花、长春、秋葵之类;以功能命名如防风、续
断、决明、益智之类;以形象命名如钩藤、兜铃、狗脊、乌头之类等,这些至今
仍有其指导意义。
《本经》中记载的某些药物,由于各代本草著作论述不一,因而造成了药材
市场中的混乱现象,钱塘医派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来辨别真伪。
纠订谬误,阐发己见。钱塘医派尊经复古思想严重,故大肆抨击后人不足
为怪。如钱塘医派虽然口头上要鄙弃金元时期四大家,但实际上却深受他们的影
响,像刘元素的“形色气味”模式、张元素的“药象阴阳”模式、李东垣的“药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