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内文
P. 27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21



               宾院、怀远驿、同文馆等外事机关,传法院(初名译经院)曾在北宋后期接待
               天竺、日本、高丽僧人。南宋鸿胪寺并归礼部,临安府(杭州)设有怀远驿、

               都亭驿、班荆馆等接待外国使节或商人的客馆,其中怀远驿主要招待高丽、占
               城、安南(今越南)、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等)、真腊(今柬埔寨)、大食

               (今阿拉伯半岛)等国使者。元代继承宋制,不设鸿胪寺,其事务归礼部。
                   宋元时代杭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主要体现在与日本、高丽和西域

               各国的交往中。下述在此期间与杭州有关的中外交流活动中,虽然许多史事的

               发生地点不在或不确定在丁桥皋亭山,但是宋元时代的丁桥皋亭山因其扼守上
               塘河的交通要津与皇家重地,铸就了它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文化个性,当之无
               愧地扮演了中外经济文化集散和传播的地方枢纽之一的角色。

                   1.丁桥皋亭山与宋日、宋丽交流

                   宋朝输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有陶瓷、丝绸、书籍、文具、铜钱、铜镜等,日
               本输入宋朝的货物主要有木材、硫磺、工艺品等,其中以木材、硫磺的贸易额

               较大,工艺品主要有宝刀、折扇等,深得宋人喜爱。不过宋代中日两国文化交
               流的主要形式是两国僧人的频繁往来,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

               史》统计,两宋来华日僧有名可考者共计132人;而据中国学者考证,合计181
                                                                                    ꨁ
               人,其中北宋时期约有32人,南宋时期约有149人,另有无名者不计其数。 尤
               其是南宋杭州,因其都城地位,来宋日僧数量远超其他各地,日僧参禅求法的
               佛寺主要有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竺三寺等。

                   丁桥皋亭山佛教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无疑是宋代,这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皋
               亭山和上塘河山清水秀的环境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位于皋亭山北的佛日净慧寺

               (简称佛日寺),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创建,时称佛日院。宋代“明

               教大师”契嵩(1007—1072)禅师,晚年回到杭州灵隐寺不久,受宋代四大书
               法家之一蔡襄(字君谟)的邀请,迎往佛日山净慧禅院当住持,建立云门宗道

               场,一时海内外佛徒信众争相来此求法,法会极盛。北宋州官、文人也纷纷慕



               ꨁ参见王勇、郭万平等:《南宋临安对外交流》第四章,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126—127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