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内文
P. 39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33
乐、篆刻、书法、绘画、诗歌等创作和传播活动以及对日本文化艺术的贡献
中,均留有反映这一人生重大转折的痕迹。因此,对东皋佛学师承与入室之地
的探讨,既有助于掌握其人生历程中重要环节的史实,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其琴
学与其他艺术成就和贡献打下必不可缺的基础。
明朝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真正受到挑战和冲击的是来自欧洲的早期殖民
势力。16世纪初,由商人、冒险家和武装舰队组成的欧洲殖民者,开始冲破明
朝的海禁藩篱,建立自己的据点,至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为标志,明
朝的对外关系由主动变为被动。随后而来的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带着传播西方
宗教的使命,推行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开创的“学术传教”策略,试图冲击东方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传统。恰逢变革
思潮兴起的晚明社会和处于思想裂变中的士人群体,因缘际会地引起了中西两
大文化系统在历史上首次面对面的接触、碰撞和交汇。
据统计,明清间来过杭州从事传播宗教和西学活动的欧洲传教士,截至康
熙末年,有据可查或有迹可寻者迄今所知至少超过30人,主要来自意大利、葡
萄牙、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安葬于杭
州市西溪桃源岭下大方井天主教墓地,又称卫匡国墓(今古墩路南端与西溪路
相交处,1989年12月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ꨁ
这批西方传教士在杭州不仅建立了教堂(如杭州市中山北路415号的杭州
天主教堂,原名无原罪圣母堂),还开办了培养教务人员“公学”和“初学
院”,并且与中国士人学者包括杭州籍的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合作翻译出版
ꨂ
了大批西学书籍。有学者统计 ,明末清初杭州刊刻汉文西书至少40次,计32
种,其中明末刊刻35次,计29种。从内容来看,杭州刊刻的53种汉文西书中,
人文10种,科技9种,宗教34种,这与传教士的宗教职责相一致。其中最为著名
的中文西书就是由李之藻主编的第一套西学丛书——《天学初函》,它引进和
传播的西学知识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等诸
ꨁ方豪:《杭州大方井天主教古墓之沿革》,见《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1969年。
ꨂ王申:《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杭州刊刻书籍活动探赜》,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