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内文
P. 40
03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多学科。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明末清初在杭州活动的欧洲传教士,通过他们撰写的
著作、书信、报告、回忆录等向西方大量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面貌,
客观上充当了明清之际沟通中西之学双向交流的先锋。其中有两位长眠于杭
州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和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就是公认的杰出代表。
在明末清初由欧洲入华传教士开启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高潮中,出现
了一大批直接与欧洲传教士面对面交流的中国士人群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
是被誉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5—
1630)、杨廷筠(1557—1620),而李、杨二位均为明代杭州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徐、李、杨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实学派士人,他们虽
然直接接触西教西学,甚至成为名义上的天主教徒,但他们没有放弃中国的传
统儒学文化,而且秉承自宋儒陆九渊倡导“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与
西方传教士共同研读、翻译、出版西学著作,试图竭力在宗教和学术上辨析天
学与儒学、西学与中学的异同,从中寻找一条崇实黜虚、经世致用的治学之
道。但是,传教士和实学派士人引进的西方宗教与科学知识,却遭遇了固守
“夷夏之辨”的保守士大夫,及其以杭州佛教居士虞淳熙、云栖大师袾宏为首
的本土佛教人士和信徒们的强烈排斥,进而引发了一场中国传统儒佛之学与西
ꨁ
教西学的激烈论辩,震动整个明清之际的士林学界,乃至引发教案事件。 因
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既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传播中心,也是中
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重地。
明清之际的丁桥皋亭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西文化首次正面碰撞的历史潮
流中。从欧洲传教士入驻杭州,开启“西学东渐”之大门,到回应西学的代表
人物李之藻——其家乡同在丁桥皋亭山所属的杭州仁和县,无疑标志着丁桥皋
亭山的对外文化交流史从此步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新时代。
ꨁ参见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第二、三、四章,东方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