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内文
P. 35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29
展,尤其是杭、嘉、湖三府的商品经济迅速崛起,急需开辟新的市场,海上私
人贸易空前活跃,明廷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难以为继。嘉靖年间
(1522—1566),位于浙江舟山东南的双屿港成为东南沿海最大、最有名的海
上走私贸易港口,参与其间的有日本、葡萄牙、东南亚等各地商人,甚至省城
杭州的牙商、店主也帮助海商在杭州大量收购布帛、丝绵、油麻、皮革等商
品,形成一条杭州、宁波、双屿的海上走私贸易线。
丁桥皋亭山地处中国传统农桑经济重地——杭嘉湖地区,依靠传统的蚕桑
业和运河系统,融入明清时期全国最重要的丝绸产业链上,杭州更是丝织生产
中心和南北商贸中心。丁桥皋亭山民间广泛流传的“半山泥猫”习俗和“半山
蚕花娘子”传说,正是其传统蚕桑生产基地的写照。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
人孙士毅(1720—1796)《游皋亭山记》曰:“半山泥猫,亦湖上土宜类也。
村妇养蚕,多买之。”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丁丙(1832—1899)《三塘
渔唱》中有诗曰:“七娘子庙愿香烧,蚕事将忙昼复宵。不聘乌圆怕伤鼠,半
山呼伴买泥猫。”此处“乌圆”即是猫的别称。杭州的丝绸市场不仅供应国内
市场,还通过海运商船大量“转贩往海澄贸易,遂搭开洋往暹罗、吕宋等处发
ꨁ
卖,获利颇厚” 。清朝的杭州为南北商货贸易中心,各地商品源源不断地运
达杭州,又通过运河转贩各地。其中大量的丝绸还“以番舶充贸易者,且遍于
ꨂ
远洋绝岛,获利不资” 。
明代晚期,由于朝廷政局混乱、“海禁”松弛,海上交通大为畅通,许多
浙江人东渡日本,或经商,或游学。明末清初之际,更有大批中国人到海外各
地求援、避难、经商谋生等,仅东渡日本的士人和僧侣,有名籍可考者达50余
人,从而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些东渡传艺的中国士僧
中,有三位与杭州关系密切,并且备受日本人民崇敬。
ꨁ〔明〕王在晋:《越镌》卷二一《通番》,转引自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第六篇,
中华书局,2008年,第410页。
ꨂ光绪《仙居县志》卷一一《文艺志》,转引自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第六篇,中华
书局,2008年,第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