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内文
P. 258
246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公泰和的第三代传人张元善决定重振家
业,在王江泾一里街杨家弄开设作坊,扩大芝麻栗酥的生产,当时
作坊内有陈师傅、张师傅等四五人。
这里值得宕开一笔需要进行补述的是作坊内的这位陈师傅,简
述陈师傅,要从王江泾镇境内的一个自然村——唐家路说起。话说
唐家路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港,就叫唐家路港。20世纪初,港北
住着一个开茶馆的姓邵的寡妇。邵寡妇有个女儿,大家都叫她金恩
娘。金恩娘长得一般,福气却蛮好,嫁给了张竹溪做老婆,成了公
泰和南货店的老板娘。
有一天,港南陈家大墙门里的老陈,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公泰
和南货店要招个学徒工的消息,便趁着喝茶的机会向邵寡妇推荐了
自己的三儿子陈文熙(小名叫三官)。邵寡妇满口应了下来,对女
儿如此这般一说,这事就定了。于是,16岁的陈文熙就成了公泰
和南货店的一名学徒工。陈文熙非常要强,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满师
了,并很快成了公泰和南货店的糕点把作师傅。由于长年累月俯着
身子做糕点,他的背过早地驼了,人称“驼背陈师傅”。1961年,
由于没有了粮食供应,公泰和南货店即将关闭,再加上咳嗽得非常
厉害,63岁的陈文熙离开了公泰和,回到家里休养身体。
也正因为没有了粮食供应,所以,尽管陈文熙有三个儿子一个
女儿,他们都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大儿子去了杭州学做蜡烛,二
儿子是个哑巴,三儿子原本准备去学打铁,但最后没有去学——那
个时候,连饭都没得吃了,学打铁也就没有了出路。另据陈家后人
回忆,开在杨家弄的公泰和南货店非常大,前店后坊,三进也不
止;前面临一里街的店卖糕点、南货,后面的大厅做作坊;做酥糖
与糕点用的炒米粉是驴子盘磨磨出来的;买不到上好的糖时,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