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内文
P. 28

02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名而来,并有留题。如苏轼《游佛日寺》:“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
              四十里,门对两三峰。”            ꨁ

                  南宋时,皋亭山的佛教寺庙多达270余座,佛教文化鼎盛一时。其中最负
              盛名的寺院当数皋亭山之南的崇先显孝华严教寺。该寺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九

              年(1149),真歇清了禅师开山,宋高宗下旨将此寺作为显仁皇太后韦氏(宋
              高宗生母)的功德寺,二十八年(1158)正式赐额“崇先显孝禅寺”,赋予该

              寺皇家寺院的色彩,其地位非同寻常。宋宁宗改“禅”为“教”,御书“皋亭

              山”三字及“崇光显孝华严教寺”八字以赐。
                  入宋日僧与赴日宋僧以佛教为重要载体,架构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其代表人物,前者如二度入宋学习佛法和茶艺的日本“茶祖”高僧千光荣

              西(1141—1215)、曾任余杭径山寺住持的日本禅宗泰斗圆尔辨圆(1202—

              1280)等,后者如赴日弘法的径山寺僧兰溪道隆(1213—1278)、无学祖元
              (1226—1286)等。他们同时促进了中日音乐、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交流。需要

              说明的是入宋日僧,大多从当时对日本、高丽贸易的主要港口明州(今宁波)
              港出入,尤其在杭州、秀州、温州等地的市舶司废弃之后,日本、高丽等来华

              船只基本都由明州港入宋。
                  唯有一位入宋日僧成寻(1011—1081,俗姓藤原氏)的事迹尤为独特,学

              界称他为宋代日本来华僧人中里程碑式的人物。成寻原本是跟随赴日经商的宋
              商曾聚等人的商船偷渡来宋求法,在接近明州港时突然转向越州(今绍兴),

              最终于宋熙宁五年(1072)四月在萧山渡钱塘江登陆杭州,在向杭州官府申请
              巡礼天台山获准之后,于五月初在宋商陈咏的带领下赴天台山国清寺,此后一

              年多时间,他和同伴巡礼天台山、五台山以及逗留杭州、开封等地,并将亲身

              经历撰写成旅行中国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共468篇)。中外学界一致认为
              该书史料价值极高,既可供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地理、




              ꨁ〔清〕沈谦:《临平记》卷四《诗记(唐至元止)》,见《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5册,杭州出
                版社,2009年,第73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