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内文
P. 32
026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六、明清时期的皋亭山: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镇
(一)明清时期的皋亭山:运河的衰落与人文的崛起
作为孕育皋亭山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的上塘河,自元末张士诚开辟自塘栖
至拱宸桥的新开河之后,失去了江南运河南段出入杭州主干道的地位。但是明
清时期的上塘河及其主要支流蔡塘河(蔡官人塘河)、赤岸河一直成为杭州城
东北水网的骨干,仍然发挥其运输、灌溉、饮用等重要功能。这个水网的交汇
中心“四隅汇”贴近丁桥皋亭山,使它继续有条件充当杭州运河文化集聚者的
角色。数千年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是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清翟灏在《艮山杂志》中综合历代《杭州府志》的记载,概述了蔡塘河与
赤岸河的走向与城外运河体系的变迁:“(蔡塘河)东北流过猪坊、姚店、炙
鱼、全厦、冯家、俞斋郎诸桥,抵横塘,四隅汇为其经流。自姚店南溯为石陡
门、全厦。南溯为姚陡门、二陡门所在,即故九里松路。逾陡门,则与后沙河
会。自四隅汇而东,达于丁桥,则与赤岸河会。其于汤镇、赭山,今皆受赤
岸、施何两河以达,本河无可通路,恐因明以来江患变迁故也。” ꨁ
翟灏在同一书中又对“四隅汇”作了具体说明:“四隅汇,在横塘北,以
四流会合于此为名。南流,自俞斋郎桥过福济、杨家、普安、里仁等桥抵于
汇;西流,自干墩村过三桥、长云村、查工桥抵于汇;东南流,自义桥过霍
家、邱家、丁公三桥抵于汇;东北流,自九曲观音桥过丁桥抵于汇。其南流、
ꨂ
西流属蔡塘河,东南、东北二流属赤岸河。” 此处,翟灏记“四隅汇”在横
塘北,即更靠近丁桥。
ꨁ〔清〕翟灏:《艮山杂志》卷二《志地二》,见《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2册,第730页。翟灏
卒于乾隆五十三年(788),《杭州府志》自明代初修以后,在翟灏之前计有明洪武、永乐、
正统、景泰、成化、万历及清代康熙、乾隆各朝均有修撰。其中乾隆《杭州府志》有两个刊本
(乾隆四十四年汪沆等纂本和五十年邵晋涵等纂本)。
ꨂ〔清〕翟灏:《艮山杂志》卷二《志地二》,《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2册,第7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