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内文
P. 33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27



                   上述记载清楚地表明:丁桥四隅汇是一个汇聚四方运河水道的区域交通枢
               纽。即以上塘河为中心干道,以蔡塘河和赤岸河为支流,又以四方众多的分支

               流为脉络,构成了一个当时杭州城北运河交通集散网络。
                   可见明清时期的丁桥皋亭山依靠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运河体系,成为杭州的

               交通要塞、农桑基地,同时仍是吸引四方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其人文交汇之
               盛,相比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成为杭州新兴的旅游胜地。

                   明清皋亭山人文交汇之盛的表征之一:留下了众多历史名人足迹。如被列

               为“元四家”之一的画家王蒙(1301或1308—1385),40岁左右就基本定居在
               丁桥皋亭山。因其住宅靠近紧邻的黄鹤山,而号“黄鹤山樵”,长期隐居三十
               年之久。直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他被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而入狱,后冤死

               在狱中,葬于黄鹤山。

                   列名“扬州八怪”之首的清代书画家金农(1687—1763),为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晚年流寓扬州,被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之一。乾

               隆二十八年(1763)秋九月,77岁的金农殁于扬州佛舍。次年,由同乡杭
               世骏(1696—1773)集资,“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金农的弟子罗聘

               (1733—1799)等扶柩归葬于黄鹤山。
                   清帝康熙、乾隆都曾数次南下巡视,在杭州留下许多传说佳话,其中包括

               史载和传说中的丁桥皋亭山之行。尽管他们在皋亭山的事迹多不可考,但是清
               帝视察浙江海宁一带海塘,关心当地水利与南巡北返途经的运河交通体系,都

               在提醒后人皋亭山麓的上塘河一直是南北运河水系的一大节点,皋亭山人自然
               希望引起朝廷官府和社会贤达的关注。

                   曾官至浙江巡抚的阮元(1764—1849),先后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

               时节,他总要到郊外踏青,最喜欢去的就是远离尘嚣的半山(皋亭山)。他把
               半山比成绍兴的兰亭,和文人学士一起饮酒吟诗修禊。其弟阮亨于嘉庆二十年

               (1815)又到半山来观桃修禊,一日来到佛日寺,将其兄与同人在半山观桃修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